"金河秋半虏弦开":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
#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秋半:八月。,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云外惊飞四散哀":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 云外:一作“云际”。外:一作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
#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灯暗数声来":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
#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岂逐春风一一回":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莫厌潇湘少人处":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
#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莫厌:一作“好是”。
"水多菰米岸莓苔":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 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讽喻诗。描绘了秋天北方边境金河一带,胡人开弓射雁,大雁惊飞四散哀鸣的场景。大雁南飞途中,经过长安,孤影掠过仙掌,哀声传至长门。诗中借早雁惊飞离散,表达了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的边地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谴责了胡人的侵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象征:以早雁象征因战乱而流亡的北方边地百姓。诗中早雁惊飞四散、无处安身的遭遇,正是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写照,含蓄地表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用典:“仙掌”“长门”运用典故,仙掌是汉武帝所建掌托承露盘的铜铸仙人,长门指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长门宫。借这两个与宫廷相关的典故,暗示早雁飞过长安,渲染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也借宫殿的兴衰隐喻国家局势,增添诗歌历史感与厚重感。借景抒情:“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描绘秋天金河胡骑射雁,大雁惊飞哀鸣之景,通过这一景象的描写,抒发对边地战乱和百姓遭遇的悲痛之情。“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借早雁飞过长安宫殿时清冷孤寂之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早雁(即流亡百姓)的同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鸿雁遭射后四散惊飞的画面。金河,在这里代指北方广袤的边地。“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描绘了胡人挽弓射猎的场景,又暗示了他们发动的军事骚扰行动。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塞外惊雁图:仲秋时节,塞外大漠辽阔无边,原本在云霄中悠然翱翔的雁群,突然遭遇胡骑的箭雨袭击,瞬间惊惶失措地四散飞去,声声凄厉的哀鸣划破长空。“惊飞四散哀”短短五字,将鸿雁受惊后的情态、动作以及发出的声音,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发生的情景,刻画得层次分明且连贯流畅,堪称生动真切、凝练至极的动态描写典范。颔联进一步描述了那些“惊飞四散”的征雁,在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汉代建章宫设有金铜仙人,其舒掌托举着承露盘,诗中的“仙掌”便指此物。清冷的月光洒落在宫中那座孤耸的仙掌上,此景在静谧之中已透露出几分清冷孤寂;而在这片寂静的画面之上,一只孤雁的身影缥缈而过,更使得整个境界显得格外清寥,雁影也愈发显得孤单无依。那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昏黄黯淡,本就弥漫着悲愁凄冷的氛围,此时,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传来,让这孤寂的境界更添几分悲凉。“孤影过”细腻地描绘出雁的形单影只,“数声来”则真切地写出雁鸣的哀婉,二者均与上联的“惊飞四散”紧密呼应,着重刻画了离群孤雁的状态。这两句诗在情景描绘与气氛渲染方面,细腻入微且生动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我们仿佛能隐隐感受到那个逐渐走向衰颓时代的悲凉气息。诗人特意安排惊飞四散的征雁从长安宫阙上空飞过,似乎隐含着一种委婉的讽喻。让人不禁觉得,深居宫中的皇帝,对于流离失所的边地百姓,不仅无力救助,甚至可能无心顾及。月冷灯暗,孤影哀啼,整个画面都透露出一种冷漠的意味。颈联,诗人的思绪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未来北归的情景。他不禁感叹:如今,胡人骑兵射手依旧遍布金河一带,待到明春气候转暖,你们又怎能顺着那和煦的春风,一只只顺利返回故乡呢?大雁通常秋去春回,所以才有“逐春风”北归的设想,但此处的“春风”似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比兴象征之意。朝廷所给予的“春风”,究竟能否助力这些流离异地的征雁回到北方家园呢?大雁尚在艰难的南征途中,诗人却已为它们未来的北返忧心忡忡;刚刚还在哀怜它们惊飞离散,此刻又担忧它们日后无家可归。这无不体现出诗人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须知”“岂逐”,仿佛是诗人面对边地流民,饱含深情的叮嘱之语。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语调轻柔舒缓,情感深婉动人。这种深切的同情,与上联所流露出的无言冷漠,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大致指现今湖南中部和南部地区。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便不再前行,因此诗人在此想象它们会在潇湘一带停歇。菰米,是一种生长于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所结的果实(其嫩茎即茭白);莓苔,属蔷薇科植物,果实呈红色。这两种皆是大雁喜爱的食物。诗人满含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嫌弃潇湘一带地域空旷、人烟稀少,那里的水中和岸边,生长着丰富的菰米和莓苔,足够你们作为食物,不妨暂且安心在此栖息吧。诗人在无奈之际发出的这番劝慰与嘱咐,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对流亡者的深情关怀。从征雁南征联想到北返,此为一层曲折;又从北返无家可归,转而想到在南方寻觅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这层层曲折婉转的表述,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厚意得以更加充分、深入地表达。“莫厌”二字,体现出诗人对南来征雁或许不适应潇湘空旷孤寂环境的担忧,意味深长,尽显体贴入微之情。
4. 作品点评
《早雁》堪称一首独具匠心的托物寓慨诗篇。全诗自始至终巧妙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乍看之下,每一句仿佛都在着意描绘大雁的种种情状,然而细品之后便会发觉,其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在映射时事,无一不是在暗喻人间百态。此诗风格婉曲而细腻,情感表达如涓涓细流,在清丽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沉的意味,含蓄而内敛,尽显含蓄之美。尤为难得的是,诗中深婉细腻的情感抒发与轻快流畅的格调实现了完美融合,二者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风格,在杜牧众多以豪宕俊爽为显著特色的诗作中,独树一帜,宛如一股清新的溪流,为杜牧的诗歌创作开辟出别样的天地,成为其诗集中别具一格的经典之作。
# 其咏物,如“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亦可观。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雁为虏弦所惊而来,落想奇警,辞亦是以达人。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
# 七言《早雁》一篇,声气甚胜。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言外有相教慎出入意。
清朱三锡、殷元勋《唐诗鼓吹笺注》
# 此诗慰谕流客,且安侨寓,时方艰难,未可谋归也。前解追叙其来,后解婉止其去。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牧之之咏早雁,如郑谷之咏鹧鸪,都是绝吧。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早雁》诗曰:“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喑数声来”,光景真是可思。但全篇唯“金河秋半”四字稍切“早”字,余皆言矰缴之惨,劝无归还,似是寄托之作。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借雁而伤流寓也。
清杨逢春《唐诗绎》
# 三四绝佳,承“四散”来。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此慰渝避难流落之人,欲其缓作归计而托言之也……先生之于羁旅,可谓情深而意切矣。
清孙洙《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思家怨别。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仙掌”一联,语在景中,神游象外,真名句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咏雁诗多矣,终无见逾者。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此五六“须知”、“岂逐”,七句“莫厌”,皆提起之笔,不得以后人作七律多用虚字者藉口也。
清翁方纲《咏物七言律诗偶记》
# 前半写雁之来,后半挽雁之去,立格用意,犹有老杜风骨。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上一篇:唐·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下一篇: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