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cháng
níng
gōng
zhǔ
liú
bēi
chí
èr
shí
shǒu

朝代:唐作者:上官婉儿浏览量:1
pān
téng
zhāo
yǎn
guì
xié
yōu
qíng
shuǐ
zhōng
kàn
shù
yǐng
fēng
tīng
sōng
shēng

译文

攀高藤蔓手招超逸之行客,卧低桂枝心协深远之感情。俯身瞰碧水倒映树的倩影,侧耳听飘风吹奏松的涛声。

逐句剖析

"攀藤招逸客":攀高藤蔓手招超逸之行客,

"偃桂协幽情":卧低桂枝心协深远之感情。

# 幽情:深远的情思。,协:同心融洽。,偃:卧倒,倒伏。伏倒为仆,仰倒为偃。

"水中看树影":俯身瞰碧水倒映树的倩影,

"风里听松声":侧耳听飘风吹奏松的涛声。

# 松声:风吹松林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一)》是初唐时期上官婉儿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园林景致,展现出清幽闲适的氛围。运用拟人、对偶等手法。前两句“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招”“协”二字将藤、桂拟人化,生动表现出景物的灵动与情思。后两句“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刻画园林之美。全诗皆用对偶,平仄和谐,写景清新优美,营造出超逸脱俗之境。这首诗是上官婉儿应制之作,体现其在诗歌创作上的高超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上官婉儿(664~710),唐代诗人。中宗时封为昭容,故世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曾为武则天掌诏命,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临淄郡王(即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景云中,追复昭容,谥惠文。上官婉儿通晓文词,其所存诗大多为应制唱和之作,刻意修饰辞藻,讲究对仗。所作词甚绮丽。代表作品有《彩书怨》,写离人缱绻之思,传诵颇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园林中攀藤、偃桂、水中树影、风里松声等景象,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园林美景的欣赏与惬意之情。借园林中的自然景物,写出了一种超逸、宁静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攀藤招逸客”中,将藤赋予了人的“招”这一动作,仿佛藤像是热情好客之人,在主动招呼着超凡脱俗的客人;“偃桂协幽情”里,偃卧的桂树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好似它能理解人的心境,配合着人们来抒发幽远的情思。通过拟人,让藤和桂树有了人的灵性,使诗歌描写更加生动鲜活,营造出一种充满情趣与生机的氛围。对偶:“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是工整的对偶句。“水中”对“风里”,点明不同的环境场景;“看”对“听”,是两个动作相对;“树影”对“松声”,分别是视觉和听觉所捕捉到的对象。此联在词性、结构上一一对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出清幽静谧的画面,展现出流杯池周边环境的美妙。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开篇诗人便勾勒出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攀附在岩石上的藤蔓,仿佛是热情好客的主人,伸出触手“招”引着那些闲适自在的“逸客”。而那枝干弯曲的桂树,身姿优雅,似在与人“协”同抒发内心深处的幽情。“招”与“协”两个动词的运用,将原本静态的藤与桂赋予了人的情感与动作,化静为动,使诗歌一开篇便充满生机与活力,也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充满意趣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园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思。后两句“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视角从地上转到水中与空中。诗人俯身看,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郁郁葱葱的树影,树影在水中摇曳,虚实相生,给人朦胧虚幻之美;侧耳听,微风拂过松林,松涛阵阵,那雄浑壮阔的声音,传递出一种自然的蓬勃力量。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着笔,一动一静,一虚一实,将园林的景致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进一步强化了园林清幽、宁静且充满生机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陶醉于这美妙的自然之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绮丽优美,生动描绘出主人于宫外居所幽居时的闲适之境。眼前青山静谧,桂树散发着淡淡芳香,将喧嚣与安宁巧妙融合。幽深的青山、素雅的屋舍,与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交织在一起。随着诗人笔触的延展,一幅幽美、静谧且略带朦胧的画面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上官婉儿《句》

下一篇:唐·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二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