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ìng
zhì
biān
jūn
zhī
chūn

朝代:唐作者:柳公权浏览量:1
suì
suī
zhàn
jīn
nián
wèi
guī
huáng
ēn
bào
chūn
chūn
xié
kuàng
fēi
zhēn
kuàng
fēn
shì
jiǎ
cóng
jīn
shì
dàn
shù
jīn
wēi

译文

去年虽然没有战事,今年依旧无法归乡。要用什么报答皇恩,春日里得赐春衣裳。这温暖胜似丝棉护体,这衣装承载圣恩绵长。从此后勇士如貔如貅,再无畏戍守金微边疆。

逐句剖析

"去岁虽无战":去年虽然没有战事,

"今年未得归":今年依旧无法归乡。

"皇恩何以报":要用什么报答皇恩,

"春日得春衣":春日里得赐春衣裳。

"挟纩非真纩":这温暖胜似丝棉护体,

# 纩:古时指新丝绵絮。后泛指绵絮。

"分衣是假衣":这衣装承载圣恩绵长。

"从今貔武士":从此后勇士如貔如貅,

# 貔:猛兽名。似虎。貔武:即貔虎。唐高祖李渊之祖名虎,唐代因避讳改“虎”为“武”。比喻勇猛的将士。

"不惮戍金微":再无畏戍守金微边疆。

#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贞观年间,以铁勒卜骨部地置金微都督府,乃以此山命名。,惮:畏难;畏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是唐代诗人柳公权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前两句“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叙述了边军去年虽无战事,今年却依旧无法归乡的境况,道出戍边生活的漫长和将士的思乡之情。中间“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四句,借用“挟纩”典故,表明皇帝赐予的春衣虽不一定能切实抵御寒冷,但饱含着朝廷对边军的关怀。尾句“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则写出边军将士受到皇恩鼓舞,决心无畏戍守金微之地。全诗围绕边军获赐春衣一事,展现了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皇恩在凝聚军心方面的作用,语言朴素,情感真实,体现了应制诗颂圣与激励士气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柳公权(778~865),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人。元和初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夏州书记,后官至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柳公权工书,初学王羲之,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以楷书最著,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𫖯并称“楷书四大家”。其楷书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号称“柳体”。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代表作品有《玄秘塔碑》《金刚经刻石》《送梨帖跋》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创作于唐文宗在位期间(828-840年),时值柳公权担任侍书学士,奉帝王之命为边军将士获赐春衣一事作诗庆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一诗中,首句“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以“去岁”与“今年”的时间对照,“虽无战”和“未得归”的情况转折,如实呈现边军将士连续戍边不得归乡的状态,在平淡叙事中见出戍守的漫长与孤寂。次句“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以设问引出朝廷赐衣一事,“春日得春衣”在季节与物品的自然呼应里,体现皇恩于细微处对边军的关怀,将物质赏赐与将士的实际需求相联结。第三句“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化用《左传》“挟纩”典故,借“非真纩”“是假衣”的表述,以谦逊口吻淡化衣物材质,实则暗指皇恩带来的精神慰藉如同温暖衣物般重要,用语委婉且暗含双关。末句“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以“貔武”喻勇猛将士,以“金微”代指边疆,“不惮”二字展现出赐衣后将士士气的提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不畏戍边的集体意志,收束全诗的同时点明“贺边军支春衣”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公权《题朱审寺壁山水画》

下一篇:唐·柳公权《应制为宫嫔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