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律随寒改":冬季的节气随着寒气而改变,
"阳和应节生":春日的阳气顺应时节而萌生。
"祥云观魏阙":吉祥的云彩笼罩着宫廷高阙,
"瑞气映秦城":祥瑞的气息辉映着长安古城。
"验炭论时政":通过验炭习俗议论时政民生,
"书云受岁盈":记录祥瑞期盼年岁丰盈。
"晷移长日至":日影移动迎来最长白昼,
"雾敛远霄清":雾气收敛远处晴空澄澈。
"景暖仙梅动":暖阳下仙梅枝梢轻颤,
"风柔御柳倾":微风里御柳枝条低垂。
"那堪封得意":怎能承受空怀壮志得意,
"空对物华情":徒然面对美好景物伤情。
# 情:一作清。
中唐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765~839),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由监察御史迁御史中丞,官至中书令。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尝作《寄李翱书》,不满韩愈及其弟子尚奇求险之风,他成为对古文运动流弊予以指正的第一人。他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今传《裴度诗》。《全唐文》存其文二卷。
1. 分段赏析
“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两句点明时令变化。“阴律”随着寒冬改变,“阳和”之气顺应时节而生,简洁地勾勒出冬至后阳气渐生的气候特点,为全诗奠定了时节基调。“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描绘景象。诗人看到祥云缭绕在宫阙之上,瑞气映照秦城。“祥云”“瑞气”渲染出祥瑞的氛围,“魏阙”代表宫廷,“秦城”指代京城,暗示着朝廷与京城一片祥和。“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运用典故并关联时事。“验炭”可能关联古时以炭测寒温来考量民生之事,借此议论时政;“书云”用典,指观测云气来占验岁时丰歉,传达出对岁时丰饶的期盼。“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描写时间变化与天气。日晷移动,表明冬至后白昼渐长;雾气消散,天空变得清澄。细腻地展现了冬至日时间与气象的特征。“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倾”刻画景物动态。温暖的景色中,梅花微微颤动;轻柔的微风里,御柳倾斜摇曳。一“动”一“倾”,将梅柳在冬日暖阳微风中的姿态表现得生动鲜活,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之美。“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直抒胸臆。“那堪”表示无奈,诗人面对眼前美好的景物,却无法真正开怀得意,流露出内心虽见物华却难掩怅惘的复杂情绪,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