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死春不雨":春天因为不下雨小麦旱死,
"禾损秋早霜":秋天由于早来的霜使禾苗受损。
"岁晏无口食":年末了没有吃的,
# 口食:口粮。
"田中采地黄":只能到田地里去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采来地黄有什么用呢,
"持以易糇粮":是要拿它去换粮食。
# 糇粮:泛指饲口度日的粮食。糇(hóu):干粮。,易:换取。
"凌晨荷锄去":凌晨就扛着锄头出去,
# 荷锄: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凌晨:清早。
"薄暮不盈筐":到傍晚还采不满一筐。
# 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携来朱门家":带着地黄来到富贵人家,
# 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卖与白面郎":卖给富贵子弟。
# 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
"与君啖肥马":(我这地黄)给您拿去喂肥马,
# 啖:给……吃。
"可使照地光":可以让马毛色光亮得照地。
# 可使照地光:是说马吃了地黄后,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
"愿易马残粟":希望能换些喂马剩下的粮食,
# 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
"救此苦饥肠":救救这饥饿难耐的肚子。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生活现实的诗。介绍了因春季无雨小麦枯死,秋季早霜致使禾苗受损,到了年末采地黄者没有口粮,只能去田中采地黄的无奈之举。描绘了采地黄者从凌晨扛着锄头出门,直到傍晚都采不满一筐的艰辛,以及他们拿着地黄到富贵人家,请求用其换取喂马剩下的粮食来填饱肚子的悲惨场景。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灾年的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劳动人民灾年无口食,辛苦采地黄换粮的悲惨境遇,与富贵人家用粮食喂马的奢靡生活进行对比,如“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突出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增强诗歌的批判力度,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白描:“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出采地黄者从早到晚辛苦采集,却收获甚少的情景,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采地黄者的艰辛。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的“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两句,清晰地交代了整首诗的背景。一年之中,庄稼分春秋两季。春天没有雨水,夏粮彻底绝收;秋天又早早降下寒霜,秋粮也大幅减产。如此一来,农民的生计自然陷入了绝境。紧接着的四句,具体描述了农民的生活景况:进入冬季后,农民家中早已断粮,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冒着严寒,前往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期望借此熬过饥荒。随后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两句,着重表现农民采集地黄的艰难不易。这一部分主要围绕农民为了度荒而采地黄展开,是全诗的第一部分。后面六句则讲述了卖地黄的经过。采来的地黄要卖给富家的白面郎。卖地黄者对“白面郎”苦苦哀求的话语,极为凄惨动人。辛苦劳作一整天,采得的地黄还不满一筐,却只能怯生生地说将其拿去给朱门大户喂马。不难想象,这位可怜的农民在荒野中忍饥受冻采了一天地黄,说不定连一口像样的干粮都没吃上。或许他家中还有老小,全都眼巴巴地等着他卖了地黄换粮下锅。那一筐都装不满的地黄,他哪里敢提卖多少钱,只能恳求道:“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求能换得些许马吃剩下的玉米、高粱之类,便心满意足了。其可怜模样仿佛就在眼前。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对采地黄者的详细描绘,充分展现出诗人对穷苦农民的深切怜悯之情,同时,对于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揭示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 诗题《采地黄者》,不云“卖地黄者”,描绘出一个茕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惨厉令人难忘。
近代李文钟
上一篇:唐·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下一篇:唐·薛能《荔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