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wén
chán
ji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kāi
jiān
hào
rán
yǒng
wǎn
fēng
qián
rén
mào
fēi
qián
chán
shēng
nián
huái
huā
xīn
hòu
liǔ
yǐng
qiū
tiān
tīng
xiāng
yòu
piān

译文

打开信件思绪浩渺无边,独自在晚风前吟诵。人的容貌已不像前些日子,蝉的叫声却好像和去年一样。新雨过后槐花格外清新,柳影摇曳似乎预示秋天将至。听完蝉声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又作一篇表达相思的诗。

逐句剖析

"开缄思浩然":打开信件思绪浩渺无边,

"独咏晚风前":独自在晚风前吟诵。

"人貌非前日":人的容貌已不像前些日子,

"蝉声似去年":蝉的叫声却好像和去年一样。

"槐花新雨后":新雨过后槐花格外清新,

"柳影欲秋天":柳影摇曳似乎预示秋天将至。

"听罢无他计":听完蝉声没有别的办法,

"相思又一篇":只好又作一篇表达相思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梦得闻蝉见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律诗,作于大和三年(829),时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任太子宾客分司,居于洛阳,为酬和刘禹锡(字梦得)而作。诗中,白居易以“晚风前独吟”的孤寂画面起笔,借“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的今昔对比,抒发岁月流逝的惆怅与物是人非之感;又以雨后槐花、秋深柳影等意象,烘托怀友乡愁。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个人情思与自然物象巧妙勾连。结尾“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直抒胸臆,尽显夏末怀友深情。此诗与刘禹锡的《答白刑部闻新蝉》相互呼应,在同题创作中,展现出二人不同的抒情风格,既体现文人唱和雅趣,也成为唐诗中寄情于物、酬唱抒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答梦得闻蝉见寄》是白居易对刘禹锡赠诗的唱和之作。据研究,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履道里宅院时,曾创作多首以蝉为主题的诗篇,这首诗很可能也诞生于这一时期。诗中,白居易描绘了自己在晚风中独自吟咏的情景,发出“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的慨叹。“人貌非前日”一句,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深沉感怀,与刘禹锡原诗中“碧树有蝉催岁暮”的时光感慨形成巧妙呼应,在两位诗人的文字间,共同编织出对光阴流转的哲思与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描绘了诗人打开友人来信后,在晚风前独自吟咏的情景,展现了雨后槐花、柳影渐显秋意的景色,体现出蝉声如旧但人已不同往日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诗人打开刘禹锡寄来的信件,顿时思绪如潮水般涌来,在晚风之中独自吟诵友人的诗作。“思浩然”直接表明诗人思绪万千,奠定了整首诗感慨的基调,“独咏”则体现出一种独处时的思索氛围。中间两句:“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诗人听到蝉声,不禁将今年的自己与过去对比,人的容貌已和往日不同,可蝉声却仿佛和去年一样。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巧妙地借蝉声的不变衬托出人的变化,深刻地表达出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后四句:“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新雨过后的槐花,柳影暗示秋天将至,描绘出一幅清新且带有秋意的画面,烘托出淡淡的忧伤。诗人听完蝉声,觉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写一篇表达相思的诗给友人,直接点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情感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陈许高仆射赴镇》

下一篇: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五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