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shī
shì
liú
s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liáng
shàng
yǒu
shuāng
yàn
piān
piān
xióng
xián
liǎng
chuán
jiān
cháo
shēng
ér
ér
zhǎng
suǒ
shí
shēng
qīng
chóng
huáng
kǒu
bǎo
zhǎo
suī
xīn
zhī
shí
lái
wǎng
yóu
kǒng
cháo
zhōng
xīn
qín
sān
shí
shòu
chú
jiàn
féi
nán
nán
jiāo
yán
shuā
máo
dàn
chéng
yǐn
shàng
tíng
shù
zhī
chì
huí
suí
fēng
sàn
fēi
xióng
kōng
zhōng
míng
shēng
jìn
guī
què
kōng
cháo
zhōu
jiū
zhōng
bēi
yàn
yàn
ěr
bēi
ěr
dāng
fǎn
ěr
wéi
chú
gāo
fēi
bèi
shí
dāng
shí
niàn
jīn
ěr
yīng
zhī
sǒu
yǒu
ài
bèi
sǒu
táo
sǒu
shèn
bēi
niàn
zhī
sǒu
shào
nián
shí
cháng
shì
zuò
yàn
shī
zhī

译文

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衔泥在椽条间垒窝,一窝生下乳燕四只。四只乳燕日夜成长,求食的叫声喳喳不住。青虫不容易抓到,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双燕用爪抓,用嘴衔,气力用尽,不知疲倦。不一会儿往返十来转,还怕饿着窝里的小燕。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引上了庭院里的树枝。鸟儿们展开翅膀不再回头看,随着风儿四下飞散。雌雄双燕,空中叫喊,声嘶力竭,也唤不回还。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悲鸣通宵不断。老燕啊,切莫悲叹,你们应当回想从前。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振翅高飞背离母亲的情景。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老人有个爱子,背离老人逃走了,老人非常悲伤地想念他。老人年轻的时候,也曾像这样,所以作了这首《燕诗》来劝谕他。

逐句剖析

"梁上有双燕":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

"翩翩雄与雌":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 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衔泥两椽间":衔泥在椽条间垒窝,

# 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一巢生四儿":一窝生下乳燕四只。

"四儿日夜长":四只乳燕日夜成长,

"索食声孜孜":求食的叫声喳喳不住。

# 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索食:求食。

"青虫不易捕":青虫不容易抓到,

"黄口无饱期":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

# 黄口:小儿。《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

"觜爪虽欲敝":双燕用爪抓,用嘴衔,

# 敝:这里指疲惫,困乏,衰败。,觜:觜爪指鸟类的爪和嘴。

"心力不知疲":气力用尽,不知疲倦。

# 心力:指精神与体力。

"须臾十来往":不一会儿往返十来转,

# 十:一作千。,须臾:顷刻;瞬间。

"犹恐巢中饥":还怕饿着窝里的小燕。

"辛勤三十日":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

"母瘦雏渐肥":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

# 雏:幼小的鸟。

"喃喃教言语":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

"一一刷毛衣":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

# 刷毛:整理羽毛。

"一旦羽翼成":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

"引上庭树枝":引上了庭院里的树枝。

# 庭树枝:庭院里的树枝。

"举翅不回顾":鸟儿们展开翅膀不再回头看,

# 举翅不回顾:向上伸起翅膀而不回头看。举翅:向上伸起翅膀。

"随风四散飞":随着风儿四下飞散。

"雌雄空中鸣":雌雄双燕,空中叫喊,

"声尽呼不归":声嘶力竭,也唤不回还。

"却入空巢里":只好回到空窝里面,

"啁啾终夜悲":悲鸣通宵不断。

# 悲:悲叹。,啁啾:形容鸟叫声、奏乐声等。

"燕燕尔勿悲":老燕啊,切莫悲叹,

"尔当返自思":你们应当回想从前。

# 当:应当。

"思尔为雏日":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

# 雏日:乳燕的时代。

"高飞背母时":振翅高飞背离母亲的情景。

"当时父母念":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

# 念:挂念。

"今日尔应知":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叟有爱子":老人有个爱子,

"背叟逃去":背离老人逃走了,

"叟甚悲念之":老人非常悲伤地想念他。

"叟少年时":老人年轻的时候,

"亦尝如是":也曾像这样,

"故作燕诗以谕之":所以作了这首《燕诗》来劝谕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诗示刘叟》乃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巧妙的寓言形式,借双燕的经历,对那些弃父母于不顾、独自远游他方的人予以劝诫。诗中蕴含深刻寓意:为人父母者,若期望子女日后能对自己尽孝,自身便需率先垂范,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出表率;同理,教育他人的人,也必须先提升和规范自身行为。诗人在诗中细腻描绘了双燕筑巢、孵卵、哺雏、教飞等一系列过程,笔触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燕诗示刘叟》乃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此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从诗题便能知晓,作者是将这首诗赠予一位刘姓老者。这位老者的孩子独自离开,远走他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劝诫诗。描绘了双燕从辛勤筑巢、孵育幼雏到精心教飞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双燕育雏的艰辛。深刻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养育之恩,营造出一种饱含深情与感慨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借代:“黄口无饱期”中“黄口”在诗中代指雏燕。因为雏燕的嘴巴通常是黄色的,诗人没有直接说“雏燕”,而是用“黄口”这一特征来借代雏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含蓄的美感,让读者能更直观地联想到幼小可爱的雏燕形象。对比:“母瘦雏渐肥”此句将母燕和雏燕的状态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母瘦”体现了母燕为了养育雏燕,日夜奔波、辛勤劳作,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身体逐渐消瘦;“雏渐肥”则表明雏燕在母燕的悉心照料下,不断成长,身体逐渐健壮。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母燕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雏燕在成长过程中对母燕养育之恩的依赖,更深刻地揭示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拟人:“声尽呼不归”中“呼”这一动作将燕子赋予了人的行为特征。正常情况下,“呼”是人类表达呼唤、呼喊的动作,这里用来描写燕子在雏燕离巢后,不断地发出叫声试图唤回它们,把燕子当作人来写,生动地表现出燕子在失去雏燕后的焦急、无奈和悲伤,使燕子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燕子的情感。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中“喃喃”对“一一”,都是叠词,在形式上相对;“教言语”对“刷毛衣”,动宾结构相对,对仗工整。“喃喃教言语”描绘出母燕轻声细语地教导雏燕说话的温馨场景,“一一刷毛衣”则生动地展现出母燕细心地为雏燕梳理羽毛的画面。这两句通过对偶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而且在内容上更全面地表现了母燕对雏燕的悉心照料和关爱。

3. 分段赏析

一至四句,便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对燕子新婚时燕尔之态与幸福场景。“翩翩”二字,将两只燕子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欢快心境,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它们满心兴奋,携手共筑爱巢,满心期许着自此开启甜蜜且幸福的生活。其中“一巢生四儿”一句,尤为引人注目,在现代,这般景象实属难得,仅这一言,便勾勒出一幅美满温馨的家庭生活图景,这无疑饱含着作者对这对燕子的深切祝福,以及对它们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由衷喜悦。五至十二句,细致叙述了双燕辛勤抚育幼燕的过程,深刻地凸显出父母养育之恩的无比伟大。双燕对子女的爱是毫无保留、纯粹无私的。尽管“青虫不易捕”,可每当听闻小鸟那急切“索食声孜孜”,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吃饱,它们全然不惧艰难与危险,甘愿奉献自我,四处奔波寻觅食物。日复一日,它们不辞辛劳地劳碌奔波,即便“觜爪虽欲敝”,却依旧“心力不知疲”,片刻不停,“须臾十来往”,如此这般折腾,皆因心中始终牵挂着“犹恐巢中饥”。十二至十六句中“辛勤三十日”,可谓全诗情感最为悲戚之处。在这三十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中,呈现出“母瘦雏渐肥”的鲜明对比。母燕毫不顾惜自身健康,一心只想着争分夺秒,她带着无怨无悔的爱意与满怀希望的憧憬,“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她如此悉心,只为子女能尽快学会言语,早日生出健康丰满的羽翼,勇敢面对那未知的前路。那眼神中的无限爱怜,目光中的温柔细腻,动作里的轻巧呵护,无不令人动容。可一想到即将降临的悲剧,怎能不让人为母燕的命运心生无尽的悲悯。十六至二十句中“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这几句,原本满是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瞬间被白居易以犀利之笔扭转。当小燕子们羽翼丰满,被引领至庭中树枝之上,竟趁着父母稍作放松,凭借着已然长成的翅膀,做出了让父母与读者皆猝不及防、惊愕万分之事——它们振翅高飞,头也不回,就这般随风各奔东西,全然不顾父母的深情与牵挂,美满家庭就此陷入悲情的泥沼。在“雌雄空中鸣”这四句中,一句“声尽呼不归”,将双燕遭受子女离弃后的惊慌、焦虑与绝望,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它们对孩子爱得深沉,此刻所承受的伤害也就愈发沉重。原本充满生机、热热闹闹的巢穴,刹那间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空荡荡的窝巢。这对燕夫妇,满心悲戚,除了在黑夜里伤心绝望地整夜啁啾哀鸣,竟再无他法。诗的最后六句,诗人以第一人称劝慰燕子,莫要悲伤,不妨回想自己年幼时,是否也曾如此狠心伤害过疼爱自己的父母。当然,燕子自然听不懂人言,诗人这番话实则意有所指,对象并非燕子,而是刘叟。诗人知晓刘叟年轻时或许有对父母不孝之举,内心着实想加以训诫。然而,考虑到刘叟是长辈,直接说教有失分寸,无奈之下,只好将这语气最为严肃的劝诫之言,对着燕子诉说。想必刘叟听后,心中自会有所触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极寻常语,却有关风化,足以警世。老妪皆知,或谓此也。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姚合《独居》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顷襄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