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得千秋镜":铸造出千秋镜,
"光生百炼金":镜光来自经过百炼的金属。
"分将赐群后":分出来将它赐给诸侯大臣,
"遇象见清心":映照物象时能见到清正之心。
"台上冰华澈":在台上时像冰一样清澈透明,
"窗中月影临":窗中的月影映照在镜中。
"更衔长绶带":还配有长长的绶带,
# 绶:一作寿。
"留意感人深":其中蕴含的心意让人深受触动。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宫廷应制诗,介绍了千秋节铸造铜镜并赏赐群臣的事,描绘了铜镜的精美与赐镜场景,体现了皇家仪典的庄重,营造了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和对君臣清正关系的肯定。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以铜镜为核心意象,串联“百炼金”“冰华”“月影”等元素,如诗中相关诗句借这些金属与光影元素,共同构建出铜镜的质感与光影效果,让铜镜的形象更具体可感。对偶:“台上冰华澈”对“窗中月影临”,“台上”对“窗中”是对偶,“冰华澈”对“月影临”是物象及状态的对偶,形成双重工对,使诗句结构整齐,读来节奏协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开篇写铸造出“千秋镜”,镜光来自经过百炼的金属。“千秋”既点出镜名,又含长久之意,“百鍊金”凸显铸镜工艺的精良,既展现了铜镜的珍贵,也为下文赐镜的庄重仪典做了铺垫,透着皇家的气派。颔联“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写将铜镜分赐给诸侯大臣,通过镜中映照的物象可见清正之心。“分将赐”体现了赐镜的仪式感,“见清心”则将铜镜的功能升华为对君臣品行的期许,把器物赏赐与政治寓意结合起来。颈联“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描写铜镜在台上时像冰一样清澈,窗中的月影映照在镜中。“冰华澈”写出铜镜的光洁透亮,“月影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既描绘了铜镜的物理特性,又暗喻君臣应如明镜般明辨是非。尾联“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说铜镜还配有长长的绶带,其中蕴含的心意让人深受触动。“长绶带”不仅是装饰,更含吉祥寓意,“留意感人深”则点出赐镜背后的深情与期许,收束全诗,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创了将器物铭文融入诗歌的新方式,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促使“千秋镜”成为唐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像张说的《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等一系列奉和诗中都有体现;让中秋节俗与皇家仪典相互融合,唐代千秋节赏赐群臣的铜镜,其纹饰多包含桂树、嫦娥、白兔捣药、蟾蜍等月宫元素;还形成了以镜作喻的文学传统,宋代苏轼“照心未铸千秋镜”等诗句中,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上一篇:唐·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
下一篇:唐·李隆基《过大哥山池题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