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ān
qiū
jié
qún
chén
jìng

朝代:唐作者:李隆基浏览量:1
zhù
qiān
qiū
jìng
guāng
shēng
bǎi
liàn
jīn
fēn
jiāng
qún
hòu
xiàng
jiàn
qīng
xīn
tái
shàng
bīng
huá
chè
chuāng
zhōng
yuè
yǐng
lín
gèng
xián
cháng
shòu
dài
liú
gǎn
rén
shēn

译文

铸造出千秋镜,镜光来自经过百炼的金属。分出来将它赐给诸侯大臣,映照物象时能见到清正之心。在台上时像冰一样清澈透明,窗中的月影映照在镜中。还配有长长的绶带,其中蕴含的心意让人深受触动。

逐句剖析

"铸得千秋镜":铸造出千秋镜,

"光生百炼金":镜光来自经过百炼的金属。

"分将赐群后":分出来将它赐给诸侯大臣,

"遇象见清心":映照物象时能见到清正之心。

"台上冰华澈":在台上时像冰一样清澈透明,

"窗中月影临":窗中的月影映照在镜中。

"更衔长绶带":还配有长长的绶带,

# 绶:一作寿。

"留意感人深":其中蕴含的心意让人深受触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千秋节赐群臣镜》是唐代李隆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围绕铸造千秋镜的皇家仪式展开,首联“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通过"百炼金”的铸镜工艺,展现皇家的威严与器物的精良。颔联“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点明赐镜对象,暗含君臣应如明镜般清正的期许。颈联“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以镜面冰华与月影为意象,象征君臣关系的澄明。尾联“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通过绶带纹样,强化礼仪的象征意义。全诗采用工整对仗与意象组合手法,将政治寓意融入器物描写,体现唐代宫廷诗歌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丁亥这一天,唐玄宗把自己八月初五的生辰定为千秋节,这是皇帝为生辰设立节日的开始。每年到了这一天,都会举办盛大的宴饮活动。依照《旧唐书》的记载,这时候还会向群臣赏赐金镜,由此形成了“照乾坤之仪,明鉴忠贤”的政治象征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宫廷应制诗,介绍了千秋节铸造铜镜并赏赐群臣的事,描绘了铜镜的精美与赐镜场景,体现了皇家仪典的庄重,营造了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和对君臣清正关系的肯定。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以铜镜为核心意象,串联“百炼金”“冰华”“月影”等元素,如诗中相关诗句借这些金属与光影元素,共同构建出铜镜的质感与光影效果,让铜镜的形象更具体可感。对偶:“台上冰华澈”对“窗中月影临”,“台上”对“窗中”是对偶,“冰华澈”对“月影临”是物象及状态的对偶,形成双重工对,使诗句结构整齐,读来节奏协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开篇写铸造出“千秋镜”,镜光来自经过百炼的金属。“千秋”既点出镜名,又含长久之意,“百鍊金”凸显铸镜工艺的精良,既展现了铜镜的珍贵,也为下文赐镜的庄重仪典做了铺垫,透着皇家的气派。​颔联“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写将铜镜分赐给诸侯大臣,通过镜中映照的物象可见清正之心。“分将赐”体现了赐镜的仪式感,“见清心”则将铜镜的功能升华为对君臣品行的期许,把器物赏赐与政治寓意结合起来。​颈联“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描写铜镜在台上时像冰一样清澈,窗中的月影映照在镜中。“冰华澈”写出铜镜的光洁透亮,“月影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既描绘了铜镜的物理特性,又暗喻君臣应如明镜般明辨是非。​尾联“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说铜镜还配有长长的绶带,其中蕴含的心意让人深受触动。“长绶带”不仅是装饰,更含吉祥寓意,“留意感人深”则点出赐镜背后的深情与期许,收束全诗,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创了将器物铭文融入诗歌的新方式,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促使“千秋镜”成为唐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像张说的《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等一系列奉和诗中都有体现;让中秋节俗与皇家仪典相互融合,唐代千秋节赏赐群臣的铜镜,其纹饰多包含桂树、嫦娥、白兔捣药、蟾蜍等月宫元素;还形成了以镜作喻的文学传统,宋代苏轼“照心未铸千秋镜”等诗句中,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

下一篇:唐·李隆基《过大哥山池题石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