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荣期入道":抛弃荣华富贵,期望进入道门修行,
# 期:要求。借口。,遗荣:遗弃荣贵,隐退。
"辞老竟抽簪":以年老为由辞官,脱下官簪。
# 抽簪:簪缨为仕者饰,抽簪即弃官。,辞:借口。
"岂不惜贤达":我岂会不爱惜贤达之人,
"其如高尚心":只是他心志高洁难以挽留。
# 其如:怎奈。
"寰中得秘要":在世间领悟了深奥的道理,
# 寰中:犹世上。
"方外散幽襟":在世俗之外抒发隐逸的情怀。
# 幽襟:幽雅的胸襟。,散:发抒。,方外:方外:世外。古人亦喻僧道为方外。
"独有青门饯":唯有在青门设宴饯行,
# 青门:唐京都长安东南门,因门色青而名。天宝三年(744)正月初五日,玄宗皇帝“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为贺知章设晏饯行。
"群僚怅别深":群臣们满怀惆怅深情送别。
# 僚:一作英。
"天宝三年":天保三年(公元744年),
"太子宾客贺知章":太子的座上宾贺知章,
"鉴止足之分":深明知足知止的道理,
"抗归老之疏":呈上告老还乡的奏疏。
"解组辞荣":解下官印辞去荣禄,
"志期入道":立志追求修道之境。
"朕以其年在迟暮":朕因他年事已高,
"用循挂冠之事":准其辞官隐退之事,
"俾遂赤松之游":以成全他如赤松子般的仙游。
"正月五日":正月五日,
"将归会稽":他将启程归返会稽,
"遂饯东路":遂于长安东郊设宴饯行。
"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于是命六部高官及众官员,
"供帐青门":在青门搭建帷帐,
"宠行迈也":彰显荣宠以壮行色。
"岂惟崇德尚齿":不仅是崇敬德行、尊尚年长,
"抑亦励俗劝人":更是为激励风俗、劝勉世人,
"无令二疏":莫让汉代疏广、疏受二贤。
"独光汉册":独耀于汉史册页之中,
"乃赋诗赠行":于是赋诗一首赠别送行。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分段赏析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玄宗开篇点明贺知章主动放弃荣华、选择归隐的志向。“遗荣”即舍弃世俗权位,“期入道”暗含对其修道追求的认可,既肯定其决断,又隐含对贤臣离去的惋惜。“抽簪”代指辞官,贺知章曾任近臣(如太子宾客、秘书监),此句强调他最终实现归隐心愿。玄宗以近乎遗憾的语气,暗示对贺知章决绝态度的无奈接受。“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直抒玄宗对贺知章才能的珍视,“贤达”既赞其才德,亦暗含对其政治价值的认可。此句以反问语气,流露君王对人才流失的怅惘。转折点明贺知章归隐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尚心”——超脱名利的精神追求。玄宗以“其如”二字承认个人志向高于君王挽留,既显帝王胸襟,亦暗含对贺知章人格的敬重。“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回顾贺知章在朝时的地位,“寰中”指朝廷,“秘要”暗喻其掌握机要政务。此句既肯定其政治贡献,也暗示其深得玄宗信任,为后文归隐对比埋下伏笔。“方外”指归隐后的超然境界,“幽襟”形容其淡泊心境。此句以简练笔触勾勒贺知章归隐后的精神状态,与朝堂的“秘要”形成鲜明对照,凸显其人生选择。“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青门”为长安东门,代指饯别场景。此句强调玄宗亲自主持的高规格送别仪式,既显对贺知章的特殊礼遇,亦暗含借此事树立君主重贤之名的政治意图。以群臣的集体怅惘收尾,既烘托贺知章在朝中的影响力,又侧面反映玄宗此举对官僚体系的触动。
上一篇:唐·杨炯《幽兰之歌》
下一篇:唐·李隆基《千秋节赐群臣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