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一走马":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
# 走马:骑马疾走。走,跑,奔驰。
"五里一扬鞭":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军书至":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
# 都护:官名,都护府的长官。汉代设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唐代效仿汉代建制,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围酒泉":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 酒泉:郡名,故城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北。,围:围困。,匈奴: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善骑射,散居大漠南北,过着游牧生活。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关山正飞雪":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
#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断无烟":不见烽火烟。
# 断:中断联系。,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陇西行》是一首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边塞诗。这首诗描绘了匈奴侵扰、边防告急的紧张场景。诗人并未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而是巧妙地选取军使紧急送信的瞬间,通过勾勒出一幅辽阔苍茫、关山飞雪、远戍孤烟的壮丽图景,从侧面烘托出边关的危急形势与紧迫氛围,展现出诗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邃意境与凝重情感。全诗语言凝练有力,节奏紧凑明快,构思新颖独特,内涵丰富深远。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两句,通过夸张的距离与时间描述,强化了军情传递的紧迫性。这种夸张不仅打破了现实逻辑,更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边塞军令如山、分秒必争的氛围。对比:诗中“飞雪”与“无烟”形成鲜明对比,大雪纷飞遮蔽了烽火台的预警功能,凸显了天灾对人防系统的破坏。同时,前段军使疾驰的动感与后段烽戍沉寂的静态也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了战争局势的瞬息万变。象征:“走马”“扬鞭”作为动态意象,象征着使命的紧迫与军人的果敢;而“飞雪”“无烟”等静态意象则构成自然阻隔,暗示了战争与环境的对立。这些象征性语言既突出了将士的英勇,又暗示了战争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即刻将读者拉入紧张急迫的情境中。军使跃马扬鞭,如闪电般飞驰而来,这一路上的速度被夸张地描绘成“十里”、“五里”的路程在“走马”与“扬鞭”的瞬间一闪而过,以此强烈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给读者带来鲜明而生动的视觉与情感冲击。这两句采用了倒装句式,相较于常规的“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不仅更加顺口,而且通过将“十里”、“五里”置于句首进行强调,更加凸显了马匹的疾驰速度。三、四两句“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点明了军使的身份与告急的原因。一个“围”字,凸显了局势的严峻;一个“至”字,则说明了军使历经疾驰,终于将军书准时送达。末尾两句“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进一步补充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常理,应先见烽火再收军书,但此刻在接到军书后向西眺望,只见漫天飞雪,关山迷茫,烽火已然断绝。这或许是因雪大而无法点燃,亦或点燃后也无法被看见,总之烽火传递已中断。这一描写更加凸显了飞马传书的紧迫性。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简洁有力,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描绘的是形势危急、气氛紧张的场景,但诗中流露出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且充满自信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取材上独具匠心,聚焦于边塞战争的主题,却并未直接展现战争的残酷画面。相反,它巧妙地截取军使疾驰送书的瞬间,以一幅辽阔而迷茫的关山飞雪、远戍孤烟的壮丽图景为背景,从侧面烘托出边关的危急与紧张氛围。这种侧面描绘的手法,使得诗篇意蕴深远,凝重而富有想象力,真正实现了“意余象外”的艺术效果。在节奏上,全诗紧凑有力,一气呵成,虽篇幅精炼,却内涵丰富,展现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超凡脱俗与不落窠臼。
# 信不减太白。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上一篇:唐·杜甫《无家别》
下一篇: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