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见太行":傍晚时分看到太行山,
# 日夕:自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至黄昏为日之夕。
"沉吟未能去":我沉思吟味,久久不愿离去。
"问君何以然":若问你为什么会这样,
"世网婴我故":世俗的罗网缠绕着我的缘故。
"小妹日成长":小妹一天天长大,
"兄弟未有娶":兄弟还没有娶妻。
"家贫禄既薄":家境贫寒,俸禄又微薄,
"储蓄非有素":平时也没有什么积蓄。
"几回欲奋飞":好几次想要振翅高飞,
"踟蹰复相顾":但又犹豫不决,频频回头张望。
"孙登长啸台":孙登隐居时曾长啸的山台,
"松竹有遗处":那里还留存着松竹。
"相去讵几许":那里距离这里能有多远呢,
"故人在中路":老朋友还在半路上。
"爱染日已薄":我对尘世的眷恋之情一天比一天淡薄,
# 爱染:佛家语。爱指贪爱、爱欲,佛教认为它是世俗生活得以发生而不得解脱的最重要原因;染指受世俗的欲求、情绪的污染。
"禅寂日已固":对禅定寂静的追求一天比一天坚定。
# 禅寂:禅为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作“静虑”,即寂静地思虑义理之意,它是佛家宗教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俱舍论》卷二八:“依何义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
"忽乎吾将行":我忽然想要远行,
# 忽乎吾将行:语本《楚辞·九章·涉江》:“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宁俟岁云暮":何必等到岁暮之时呢。
# 云:语助词。,宁俟:何待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隐逸诗。主题围绕着诗人在现实生活困境与内心隐逸追求之间的矛盾与抉择展开,开篇诗人看到太行山沉吟不语,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纠结,体现出内心对精神超脱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世网婴我故”与“禅寂日已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世网婴我”描绘出诗人被世俗的种种束缚所困扰,如家庭责任、生活压力等现实问题如一张无形的大网,让他难以挣脱,尽显现实的压力与无奈。而“禅寂日固”则体现出诗人对禅定寂静的追求愈发坚定,代表着内心对精神解脱的向往。二者对比,深刻呈现出诗人在现实压力与精神解脱之间的矛盾挣扎,凸显了他渴望摆脱世俗羁绊、寻求内心宁静的心境转变。
3. 分段赏析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开篇诗人描绘了傍晚看到太行山沉吟不语的场景,“沉吟未能去”营造出一种沉思、纠结的氛围。随后自问自答,指出是被世俗的“世网”所束缚,点明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为全诗奠定了矛盾纠结的情感基调。“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具体描述了诗人的家庭状况,小妹成长、兄弟未娶,家境贫寒且俸禄微薄、无积蓄,这些都是他无法轻易摆脱现实的原因,进一步展现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无奈,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他在现实面前的挣扎。“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虽有摆脱现状、振翅高飞的想法,但“踟蹰复相顾”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犹豫不决,他频频回头张望,体现出对家庭的不舍和对现实的顾虑,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提到孙登长啸台,孙登是古代隐士的代表,长啸台象征着隐逸生活。“松竹有遗处”描绘出一种清幽的隐逸环境,暗示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为后文心境的转变埋下伏笔。“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表明孙登长啸台距离并不远,但诗人却因家人在生活的路途上奔波而有所顾虑,进一步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反映出他在现实与隐逸追求之间的矛盾。“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表明自己对尘世的眷恋之情逐渐淡薄,对禅定寂静的追求愈发坚定,体现了他内心心境的转变,从对现实的牵挂逐渐转向对精神超脱的向往。“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诗人决意不再等待,要踏上寻求内心宁静的旅程,“忽乎”表现出他的果断,“宁俟岁云暮”则强调了他不再拖延的决心,深化了诗歌从现实羁绊向精神超脱转变的主题。
上一篇: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
下一篇: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