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栖野树林":宁可栖隐荒野林,
"宁饮涧水流":宁可饮取山涧流。
# 水:一作中。
"不用坐粱肉":不愿为己食膏粱,
# 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管子·小匡》:“食必粱肉,衣必文绣。”唐杜甫《醉时歌》:“甲第纷纷餍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坐:一作“食”。
"崎岖见王侯":卑躬屈节谒王侯。
# 崎岖:困厄,历经险阻。《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
"鄙哉匹夫节":匹夫节操本鄙陋,
# 匹夫:指平常的人。《晋书·刘隗传》:“夫嫡妻长子皆杖居庐,故周景王有三年之丧,既除而宴,《春秋》犹讥,况龛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肃丧纪之礼。请免龛官,削侯爵。”
"布褐将白头":粗衣短褐到白头。
# 布褐:粗布短衣。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古者采椽不斲,茅屋不剪,衣布褐,饭土硎,铸金为锄,埏埴为器。”
"任智诚则短":运用才智确所短,
# 诚:的确,确实。,智:才能。,任:使用。
"守仁固其优":固守仁义本我优。
# 固:本来。,守:保持。
"侧闻大君子":听说您是大贤人,
# 大君子:称道德、文章受人尊仰或地位高的人。《荀子·仲尼》:“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此指张九龄。,侧闻:从旁听到。谓传闻,听说。汉贾谊《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安问党与仇":任贤不畏亲与仇。
"所不卖公器":决不出卖爵官位,
# 公器:此喻官爵。《旧唐书·张九龄传》:“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所:发语词。
"动为苍生谋":事事都为百姓谋。
# 苍生:指百姓。《文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贱子跪自陈":贱子跪席来陈情,
# 贱子:谦称自己。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可为帐下不":能为您的随从否?
"感激有公议":感奋世有公正论,
# 公议:众议,舆论。,感激:感奋激发。汉刘向《说苑·修文》:“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
"曲私非所求":偏私庇曲非我求。
# 曲私:曲意偏私。《荀子·儒效》:“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献始兴公》是唐代王维在出任拾遗后写下的五言古诗,写下呈予张九龄,袒露不凡心志。诗的前半,他决然表明心迹:宁于山林野处安守清贫,与清泉飞鸟相伴,也绝不谄媚王侯、追逐奢靡富贵;情愿布衣终身,挺直脊梁,不向权贵折腰谋官。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因张九龄贤名远扬,用人唯贤、心系苍生,王维心怀报国之志,伏地自荐,望能入其帐下效力。前后连贯,所求并非私利,而是渴望借明主施展才华、兼济天下。整首诗语言质朴明快,格调昂扬向上,尽显文人的风骨与担当。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半部分“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将栖隐山林、饮涧水的清贫生活与为求富贵而阿谀王侯、享受粱肉的生活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淡泊生活的向往和对攀附权贵行为的不屑。“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中,诗人将自己坚守的匹夫之节与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人对比,突出自己安贫守道的高尚人格。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如前半部分通过“宁……宁……不用……”等句式,直接表明自己宁愿过清贫的隐居生活,也不愿去巴结王侯的态度,毫不隐晦地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后半部分“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则直接向张九龄表达了希望被任用的想法,情感真挚而强烈,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诉求。托物言志:“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中的“野树林”“涧水流”等自然之物,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自由的生活境界和高洁的品格,借这些自然意象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含蓄而富有韵味。卒章显志:“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总结全诗,再次强调自己希望得到公正的任用,而非通过不正当的私人关系,点明了诗歌的主旨,既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期望,也展现了自己的高尚追求,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仿若一幅对比鲜明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诗人决然道:“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那幽僻山林中的野树,是他心灵的栖息之所;澄澈山涧里的涓涓细流,成为清苦隐士生活的生动注脚。与之相对,“粱肉”所代表的珍馐佳肴,象征着富贵奢华,而“崎岖见王侯”,恰似一个特写镜头,将那些为求荣华、不惜在权贵面前弯腰屈膝、攀爬险途的谄媚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以如此形象之笔,鲜明地袒露心迹:对淡泊宁静的坚守,远远高于对世俗富贵的追逐。紧承其后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挺直脊梁,宣告“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他宁可身着粗布麻衣,直至白头,也绝不改变初心,去用机巧圆滑换取仕途进阶。在这风云变幻的世间,他深知坚守气节虽或显“愚笨”,却能让人格始终熠熠生辉。无论身处朝堂还是江湖之远,这份刚直不阿的秉性,是他绝不放弃的精神坐标。诗至后半,笔锋一转,却又顺理成章地将目光投向张九龄。诗人以旁观者听闻的视角切入,“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听闻张九龄用人唯贤、不偏不倚,不将国家公器视作私物交易,一举一动皆为苍生福祉考量,这在波谲云诡的官场,宛如一股清流。正因如此,诗人心中的火焰被点燃,敬意油然而生,进而“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这一跪一问,满含虔诚与渴望,是千里马对伯乐的期盼,是贤才对明主的向往。然而,王维的风骨尽显于最后两句“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他所求的并非靠徇私枉法谋得一官半职,而是凭借公正、凭自身才学获得认可。如此,既回应了前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的赞美,又再次强调自身重气节、守操守的品质,整首诗结构严谨,如环相扣,思想境界坦荡如砥,熠熠生辉。通读全诗,毫无晦涩之感,明快通俗的语言恰似利刃,斩断一切虚浮矫饰,直抵人心。字里行间洋溢的慷慨意气、刚正无私,在那个时代奏响一曲激昂的精神凯歌,让后世之人得以窥探王维灵魂深处的璀璨光芒。
4. 作品点评
这首五言古诗,恰似爽朗清风,直切明快。诗里满是慷慨义气,诗人刚正无私,不攀附权贵,坚守本心。文字通俗如话,毫无晦涩,读来朗朗上口,格调高昂,仿若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尽显豪迈风范。
# 钟云:不读此等诗,不知右丞胸中有激烈悲愤处。钟云:“坐”字写尽贪恋情状可悲(“不用”句下)。谭云:“崎岖”二字妙!说得权门人人退步不前(“崎岖”句下)。钟云:如此自鄙妙甚(“布褐”句下)!钟云:感慨之言,胸中目中真有所见(“动为”句下)。钟云:低回慷慨(“可为”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