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远为客":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
# 远为客:指杜甫自己远为客。,岁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
"边隅还用兵":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 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
"烟尘犯雪岭":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 雪岭:松潘县南雪栏山。
"鼓角动江城":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 江城:作者所在的梓州。
"天地日流血":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 日:日日,天天。
"朝廷谁请缨":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 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济时敢爱死":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 爱:吝惜。,敢:岂敢,何敢。
"寂寞壮心惊":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岁暮》是一首格律严谨的五言律诗,四联结构精巧,紧密相扣,凭借规整的形式承载并抒发诗人丰富深沉的内心情感。其题材聚焦于边塞战争与忧国伤时,选取岁末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切入,将边塞的烽火战事与诗人的复杂情愫紧密相连。诗的开篇,点明在岁末之时,诗人依旧漂泊异乡,与此同时,边疆战火重燃。颔联以细腻笔触描绘战争画面:烟尘弥漫,仿若阴霾般笼罩着雪岭;鼓角齐鸣,声响震动了江城,逼真地渲染出战争的紧张局势与残酷氛围。颈联巧妙过渡,由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转入情感抒发,诗人目睹战争致使生灵涂炭,内心悲痛万分,不禁发出质问,为何朝廷之上无人主动请缨,为国家分忧解难。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坚定表达自己为拯救国家甘愿舍弃生命的决心,然而现实却是壮志难酬,只能在孤寂中为国家的命运而忧心忡忡,徒留无奈。整首诗紧紧围绕边塞战事展开,深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对朝廷不作为的强烈愤慨,以及自身壮志难伸的无奈与悲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通过描写“烟尘”弥漫雪岭、“鼓角”震动江城的景象,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借景抒发诗人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反问:“朝廷谁请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语气表达诗人对朝廷官员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无人挺身而出的不满与愤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引发读者对朝廷不作为的深刻反思。直抒胸臆:“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直接倾诉诗人为拯救时局不惜牺牲生命的坚定决心,以及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寂寞无奈之感,使诗人的情感直白且强烈地传达给读者,极具感染力。对比:将“朝廷谁请缨?”中朝廷官员的不作为与“济时敢爱死?”中诗人自己愿为救国挺身而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对朝廷官员的批判,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与主题表达。用典:“请缨”一词,源自汉代终军自请出使南越,“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典故,诗人借此表达希望朝廷官员能像终军一样主动为国效力,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起笔点明时间为岁末,诗人漂泊异乡的处境,同时告知边疆战事又起。此联将个人的漂泊与国家的战乱紧密联系,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忧虑的基调,引发读者对诗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双重关切。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细腻描绘战争场景。“烟尘犯雪岭”,“犯”字生动地表现出战火如侵犯者般逼近雪岭,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鼓角动江城”,战鼓与号角声震动江城,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巨大震撼力。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由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转为对战争后果的沉痛思考以及对朝廷的严厉质问。“天地日流血”形象地描绘出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每天都有无数人伤亡流血的惨状,深刻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痛心疾首;“朝廷谁请缨?”以反问的形式,将诗人对朝廷官员在国难当头时的不作为的愤慨推向高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使诗歌的批判意味更加浓厚。尾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诗人在此直接袒露心迹,表明自己为了拯救国家危局,毫不吝惜生命,充分展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然而,“寂寞”二字一转,道出诗人在现实中无人理解、壮志难酬的无奈,只能在寂寞中独自为国家的命运而震惊、痛心,将诗人的复杂情感推向极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岁暮》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四句陈述时事,后四句抒发怀抱,语言凝练,无一字虚设,处处彰显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对国家的赤诚热爱,以及对庸懦文武大员的失望与谴责,同时也倾诉了自己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此诗艺术手法多样且精妙。颔联以“烟尘”借代边境战争,与“鼓角”呼应,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渲染战争紧张,突出时局艰危。“请缨”运用典故,源自《汉书・终军传》,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尽显诗人对国事的忧心。诗题“岁暮”一语双关,既指岁末时节,也暗示杜甫步入暮年,更象征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晚唐局势。在描写手法上,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为想象之景,属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描绘眼前场景,是实写。此外,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朝廷官员无人请缨与杜甫“敢爱死”的担当形成鲜明反差;杜甫壮志凌云却报国无门,自身言行“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亦成对比;“鼓角动江城”隐含战争前后对比;开篇“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上也构成对比,使诗歌情感更为深沉复杂,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纪昀:沈郁顿挫,后半首中有海立云垂之势。中四句俱承“用兵”说下,末句仍暗激首句“为客”意,运法最密。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虽还梓州,亦客也。中四,两申用兵,两起壮心。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烟尘”、“鼓角”,蒙上“用兵”。当此“流血”不已,“请缨”无人,安忍惜死不救哉?故虽“寂寞”之中,而壮心忽觉惊起。可见公济时之志,至老尤存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沉着。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下一篇:唐·吴融《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