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兮凤兮":凤凰啊凤凰,
# 凤兮凤兮:《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凤凰,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
"来何所图":你飞来有什么打算?
# 图:打算。,来:一作“求”。
"出应明主":出现是为了应验明君,
# 出应明主:出现为了应验明君。郭璞《凤鸟赞》:“附异来仪,应我圣君。”出,出现。应,应和。明主,圣明君王。
"言栖高梧":且住上梧桐树。
# 言:助词词。
"梧则峄阳之珍木":梧桐树可是峄山南侧的稀有树木,
# 珍木:稀有的树木。,峄阳:峄山(在今山东邹县)南侧。《尚书·禹贡》:“峄阳孤桐。”
"凤则丹穴之灵雏":凤凰在丹穴是神异的鸟啊。
# 灵雏:神异的鸟。灵,奇异。雏,幼鸟。,丹穴:地名。《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
"理符有契":这如同符信相合,
# 契:契合,契分为两半,双方各持一,相合则征信。,理符:刻符。理,治玉。符,符命。
"谁言则孤":谁还能说这是孤独?
# 孤:孤独,无人理睬。
"游必有方":出行有一定的方向,
# 游必有方:出行有一定的方向。《论语·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一定的去处。
"哂南飞之惊鹊":可笑鸟鹊栖止无定;
# 南飞之惊鹊:指栖止无定的乌鹊。此句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哂:笑,一作“骇”。
"音能中吕":鸟鸣需要符合音律,
# 中吕:符合音律。吕,古乐,阴律为吕,为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汉书·律历志》:“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吕氏春秋·古乐》:“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官,适合。”
"嗟入夜之啼乌":可叹夜里乌鸦鸣叫,其音凄切。
# 啼乌:乌鸦鸣叫,其音凄切,故人称为乌啼或啼乌。,嗟:感叹。
"况其灵光萧散":何况神异之光遭到冷落,
# 萧散:冷落,疏散。,灵光:神异之光,一作“晶灵”。
"节物凄清":应时的景物凄清。
# 凄清:凄凉冷清的样子。,节物:应时的景物。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疏叶半殒":稀少的树叶已经凋落,
# 殒:通“陨”,坠落。潘岳《秋兴赋》:“游氛朝兴,槁叶夕殒。”,疏:稀疏。
"高歌和鸣":它却依然高歌应和而鸣。
# 和鸣:应和而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之鸟也":凤凰,
# 之鸟:此鸟,指凤凰,一作“鸟”。
"将托其宿止":托身栖息之处;
# 宿:栖息之处,接着的“止”同。,托:托身,一作“诧”。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之人也":人啊,
# 之人:一作“止人”。
"焉知乎此情":怎么会知道此情?
# 焉知乎此情:一作“焉知此情”。
"月照孤影":月亮照着凤凰孤独的身影,
# 孤影:指凤凰孤独的身影。
"风传暮声":暮色中传来声声凤鸣。
# 暮声:指凤凰夜晚的叫声。
"将振耀其五色":振动身上的五色羽毛,
# 五色:指凤凰羽毛有五色,一般认为指青、黄、赤、自、黑五色。《说文解字》:“风,神鸟也……燕颔鸡喙,五色备举。”,振耀:振动闪耀。
"似箫韶之九成":像传舜乐《韶》多次变更演奏。
# 九成:多次变更演奏。成,奏乐一曲为一成。,箫韶:相传舜乐名韶。《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似:一作“俟”。
"九成则那":反复奏乐,余韵将尽,
# 那:何,如何。《正字通·邑部》:“那,借为问辞,犹何也。如何、奈何之合言也。”《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杜预注:“那,犹何也。”
"率舞而下":相从起舞,飘落而下。
# 率舞:相从起舞。《尚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率,皆。
"怀彼众会":又担心大家都会,
# 会:会合。,怀:怜悯。《后汉书·班固传》:“上帝怀而降鉴。”颜师古注:怀,犹愍念也。”
"罔知淳化":不知道淳厚的教化。
# 淳化:敦厚的教化。张衡《东京赋》:“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罔:知。
"虽璧沼可饮":虽然能在青绿的池塘里饮水,
# 璧沼:一作“碧沼”,与下文的“琼林”相对,应为美玉砌的圆形池。
"更能适于醴泉":更能适于甜美的泉水;
# 醴泉:甜美的泉水。
"虽琼林可栖":虽然梧桐是最好的栖息之所,
# 琼:赤色的玉,一说美玉。
"复忆巡于竹榭":但仍反复回忆徘徊在竹榭的日子。
# 竹榭:建在高台上的竹屋。《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巡:徘徊,来往察看。,忆:一作“相”,一作“想”。
"念是欲往":想到这些就打算去,
# 欲:一作“欣”。,念是:想到这些。
"敢忘昼夜":岂敢忘昼夜?
# 敢:岂敢。
"苟安安而能迁":不原安于所安而迁徙,
# 迁:迁以从善。,安安:安于所安。《礼记·曲礼上》:“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集解》:“安安,谓心安于所安。事之所便者,皆是也。心安于所安,而能迁以从善,则不至于怀安而溺志。”,苟:假如,一作“何”。
"则思思其不暇":我思考它没有停留的时间。
# 不暇:没有停留的时间。,则思思:一作“我则思”。
"故当披拂寒梧":应该拨开凄冷的梧桐树,
# 披拂:拨开。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翻然一发":高飞而去。
# 发:启行。,翻然:高飞的样子。《抱朴子·对俗》:“翻然凌宵,背俗弃世。”
"自此西序":自此离开养庶的地方,
# 西序:夏代小学。《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陈澔《集说》:“西序,小学,在西郊。”
"言投北阙":到大臣等候朝见和上书奏事的地方。
# 北阙:古代建阙观于宫殿之北,曰北阙。《史记·高祖本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集解》:“《关中记》日:‘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玄武所谓北阙。”,投:飞奔。
"若用之衔诏":若用它衔诏书,
# 衔诏:口衔诏书。陆翙《邺中记》:“石季龙(石虎)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
"冀宣命于轩阶":希望把命令传达到殿堂前的台阶;
# 轩阶:殿堂前的台阶。许敬宗《尉迟恭碑》:“著恭肃于轩陛,驰声猷于藩岳。”轩,殿堂前檐处。,宣命:发布命令。,冀:希望。
"若使之游池":若让它游于凤凰池,
# 游池:在宫中风凰池游泳。宫中池沼称凤池或凤凰池。魏晋南北朝中书省多设于此,唐人多以凤池喻宰相。
"庶承恩于岁月":或许能承蒙皇恩于岁月。
# 岁月:年月,时日。,承恩:受皇恩。,庶:表示希望。《诗经·大雅·江汉》:“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可谓择木而俟处":可谓是择木而栖,
# 俟处:等待安顿。,择木:选择可栖息的树。《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卜居而后歇":占卜选择可居之地。
# 歇:息。,卜居:占卜选择可居之地。
"岂徒比迹于四灵":哪里只是追随四灵的踪迹,
# 四灵:古代以麟、凤、龟、龙为四灵。《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比迹:并列《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齐纵虞妃,比迹任姒。”
"常栖栖而没没":常常忙碌一生而埋没?
# 没没:埋没。《法书要录》:“书之为用,施于竹帛,千载不朽,犹愈没没而无闻。”,栖栖:忙碌的样子。《汉书·叙传》:“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律赋。通过以凤凰自喻的象征手法,介绍了作者王勃对明主赏识的渴求与怀才不遇的愤懑。作品借《山海经》《尚书》等典故,将凤凰的“振耀五色”与“衔诏宣命”结合,既展现其超拔脱俗的神性,又赋予其入世济时的儒家理想,形成物我交融的双重意蕴。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景衬情,“哂南飞之惊鹊”“嗟入夜之啼乌”,以“惊鹊”的无枝可依、“啼乌”的凄切哀鸣,反衬凤凰“栖高梧”的高雅稳重,凸显其“理符有契”的品格。通过“鹊乌”的世俗与“凤凰”的超凡形成鲜明对照,强化凤凰的象征意义。对比:“灵光萧散,节物凄清”与“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对比,前句渲染环境的萧瑟凄凉,后句描绘凤凰振翅高飞、声震九天的华美场景,形成冷寂与辉煌的对比,暗含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理想的渴望。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巧用《论语·微子》中的典故,原典为楚狂接舆讽谏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借凤凰喻贤者生不逢时。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以凤凰主动“出应明主”表明盛世逢明君,消解了原典的悲愤,转而表达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渲染:赋中通过冷寂的物象渲染出凤凰栖居的孤清氛围。如“灵光萧散,节物凄清”以凋零的梧桐疏叶、萧瑟的秋景,暗示凤凰身处逆境的落寞;“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则借月光与风声的视听组合,强化了“寒梧”之凄冷与凤凰“孤影”的茕茕孑立。这种环境渲染不仅为后文凤凰的振翅高飞埋下伏笔,更以物喻己,暗含作者对仕途困顿的感慨。联想:“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泉;虽琼林可栖,复忆巡于竹榭”,从当前满足的状态(“可饮”“可栖”),联想到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更能适”“复忆”),以凤凰的“不安于现状”,暗示作者对仕途进阶的渴望。铺垫:开篇以“理符有契,谁言则孤”强调凤凰与明主的契合,但随即以“疏叶半殒”的凋敝之景暗示现实的冷遇,形成情感张力,为后文“披拂寒梧,翻然一发”的决然离去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全篇按押韵变化分为四段,前两段为第一层,后两段为第二层。第一层:以“孤”“清”为韵,音节徐缓,营造凄凉氛围。赋以问答开篇,反用楚狂接舆讥讽孔子的典故,强调凤凰“出应明主,言栖高梧”的必然性。通过“峄阳之珍木”“丹穴之灵雏”等意象,突出凤凰的非凡出身,暗喻作者自诩才德兼备、应逢盛世。“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等句,以疏叶凋零、寒鸦夜啼的萧瑟之景,反衬凤凰“音能中吕”的高雅鸣声,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华美之姿”与“寂寞冷落”的对比,既点明凤凰(作者)身处逆境的怅惘,也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第二层:以“夜”“月”为仄韵,音节急促,契合激荡心绪。凤凰虽居“璧沼”“琼林”之佳境,却“罔知淳化”“复忆竹榭”,暗含对现状的不满。作者以“月照孤影,风传暮声”之景,外化内心孤寂,引出“将振耀五色”的抱负,呼应《箫韶》九成之典,暗示渴望一展才华。“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象征挣脱困顿,直奔“北阙”(朝廷)。赋中“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后歇”化用《诗经》典故,既表明“良禽择主”的政治智慧,又隐含对君主的期待。末句“岂徒比迹四灵”更以凤凰自矜,强调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的豪情。
4. 作品点评
此赋熔铸典实而自然流畅,文辞清丽却不矜浮华,更以深挚情思为骨。尤以凤凰意象匠心独运:既借祥禽应瑞喻盛世气象,复以凤鸣九皋暗合青云之志,在王权颂美与功名期许间构筑双重隐喻,构思奇崛而中藏机杼。声律谐婉若珠玉落盘,章法回环似云卷云舒,整体呈现出清雅如竹的诗性气质,堪称赋体中别开生面之佳构。然细察亦有可商之处:托喻层次稍显单薄,未能如《大人赋》之层波叠浪;凤鸟形象虽具祥瑞特质,然神韵刻画较之《凤求凰》终逊灵动。尤以结尾陈情表意稍显直露,既失鸾凤高蹈之姿,亦弱化比兴余韵。
# 学界认定它是现存律赋中最早限韵的一首,且与科举制度无关。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彭红卫《唐代律赋考》
上一篇:唐·王勃《他乡叙兴》
下一篇:唐·王勃《寒夜思友三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