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俯朱槛":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
# 俯朱槛:俯倚着红色的栏杆。
"嘉木开芙蓉":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 芙蓉:这里指木芙蓉。
"清香晨风远":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
"溽彩寒露浓":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 溽:湿润。
"潇洒出人世":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
"低昂多异容":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尝闻色空喻":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
# 色空:色即是空的省悟,出自《多心经》。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
"造物谁为工":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留连秋月晏":留连这深秋的月光,
# 秋月晏:秋天的时光已经不多了。晏:晚,晚秋之意。,留连:意即留恋。
"迢递来山钟":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 迢递:远处。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赋予芙蓉花以“潇洒”的人格特质及“低昂”的动态姿态,生动表现其超凡脱俗与形态多样。
2. 分段赏析
《芙蓉亭》整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开篇以娇艳动人的芙蓉切入。“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描绘出在新亭之上,俯身可见朱红色的栏杆,周边繁茂的树木间,芙蓉花竞相绽放。“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晨风轻拂,将芙蓉的清幽香气传向远方,浓重的寒露则沾润着花朵,使其色彩愈发鲜妍。前四句纯粹写景,恰似一幅色彩斑斓且动静相谐的优美画卷。进入第二层,“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进一步刻画芙蓉花。它仿若超脱尘世般自在洒脱地盛开,呈现出高低错落、姿态万千的模样。芙蓉绽放之际,繁花挂满枝头,色彩缤纷,有洁白如雪、艳红似火,亦或淡雅如黄,令人目不暇接,心生欢喜。尤为奇特的是,清晨还是洁白的花朵,到了午后因光合作用竟幻化成红色。随后“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笔锋陡然一转,由眼前芙蓉花自然联想到佛学中“色”与“空”的譬喻。诗人不禁思索,究竟是哪位造物者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芙蓉这般美妙的景致。在佛教观念里,有形的万物皆称作“色”,且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并非真实恒常的存在,即所谓“色即是空”。此处诗中的“色”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花的艳丽色泽,又涵盖世间万象。最后一层为结句:“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诗人从早到晚都沉醉于芙蓉亭的美景之中,迟迟不愿离去。在秋月的清辉下,他静静聆听着从远方悠悠传来的山寺钟声,其向往佛学禅境的心意,不言而喻。禅院中有这般引人入胜的景致,而佛经所蕴含的世界,更是诗人寻觅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境。此诗巧妙融合风景诗、咏物诗与山水诗的特质,情景浑然一体,恰似“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痕迹却韵味无穷。
3.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融合风景、咏物与山水诗之精髓,不着痕迹地将景致、物象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在描绘芙蓉亭景色与芙蓉花的过程中,诗人不着意雕琢,却让情感如潺潺溪流,悄然融入字里行间,达成了情景交融的绝妙境界。恰似“羚羊挂角,不留踪迹”,意境浑然天成,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使读者在领略自然之美与物象之妙时,亦能深切体悟诗人内心的幽微情感,韵味悠长,耐人寻味。
上一篇:唐·韩愈《孟东野失子》
下一篇:唐·张汇《游栖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