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áng
zhǎng
shǐ
guǒ
zhōu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bāo
xié
róng
xiǎn
zhī
zhī
niǎo
dào
qiān
yuán
shēng
shí
èr
shí
guān
qiáo
jiǔ
shān
láng
bié
hòu
tóng
míng
yuè
jūn
yīng
tīng
guī

译文

褒斜道狭险容不下车辆,你这位君子离京将去哪里?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官桥边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林麓中掩映着女神的庙祠。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

逐句剖析

"褒斜不容幰":褒斜道狭险容不下车辆,

# 幰:车幔,代指车辆。,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

"之子去何之":你这位君子离京将去哪里?

# 之子:这个人。

"鸟道一千里":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

# 鸟道:形容道路险峻狭窄,似乎只有鸟能飞过。

"猿声十二时":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

# 十二时: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猿声:一种“猿啼”。声,一作啼。

"官桥祭酒客":官桥边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

# 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官桥:官路上的桥梁。

"山木女郎祠":林麓中掩映着女神的庙祠。

# 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山木:山中的树木。

"别后同明月":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

"君应听子规":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

# 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杨长史赴果州》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此诗围绕对友人远道入蜀的关切展开,主题明晰。写作上,运用数字夸张手法,生动展现蜀道独特风物,如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凸显蜀地险阻与风物之美,富有超俗画意诗情。首联明知故问,强调蜀道难,表担忧;颔联从时空角度,点明行程远、离别久;颈联想象旅途情景,体现关切;尾联为别后想象与嘱咐。全诗浑然一体,不着痕迹,尽显神秀之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杨长史赴果州》诞生于王维的晚年岁月,是其为送别友人杨济前往蜀地而精心创作的诗篇。据考证,此诗创作时间为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彼时王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这一送别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杨长史远赴蜀地果州的关切之情。借想象蜀道上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独特景象,写出蜀地的艰险与风光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从时空维度点明行程遥远、分别之久,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以及别后的设想与嘱咐,尽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对仗:“一千里”与“十二时”对仗工稳精妙,不仅在形式上整齐和谐,更在表意上精准贴合,生动地展现出蜀道之行险绝道路漫长、沿途荒凉的特点。用典:五、六两句反复运用张鲁的典故,借张鲁的祭酒开义舍、为女儿建寺庙等事迹,展现不同于京城地区的巴蜀风情,丰富了诗歌内涵,增添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便提及著名的险峻要道“褒斜”,简洁勾勒出行人于蜀道艰难前行的画面。对于不熟悉蜀道的读者而言,“不容幰”这一表述,即道路狭窄到连车的帷幔都无法容纳(意味着车辆难以通行),足以使其直观想象出褒斜径的逼仄难行。紧接着第二句,一声轻叹,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表露无遗。三、四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描绘得极为生动、精彩。这两句点明蜀道之行的两大关键:一是道路艰险且漫长,二是沿途景象较为荒凉。“一千里”与“十二时”不仅对仗工整,更是精准契合所要表达的意境,二者组合,让诗句读来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五、六两句多次运用张鲁的典故。高步瀛指出,张鲁设立的祭酒义舍以及为女儿所建的寺庙,在正统读书人眼中,属于“义俗荒陋”之举,五斗米教实则被视为蛊惑百姓的邪教。诗中借这一典故描绘沿途景致,凸显出巴蜀地区与京城截然不同的独特风情。“别后”一句的意境与南朝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颇为相似。而结句中的“子规”一词,既巧妙凸显蜀地特色,又深切传达出诗人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殷切情感。

4. 作品点评

王维晚年时,阅历渐丰,艺术造诣也臻于成熟,其作品在审美选择上愈发精妙入微,点染手法更是别出心裁,常常超乎众人意料。以《送杨长史赴果州》为例,此诗将兴味与韵味巧妙融入风土人情的描绘之中。诗里提及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皆是入蜀途中极具特色的风物。王维巧用数目字进行夸张,“一千里”生动展现蜀道鸟道之漫长,“十二时”则将猿啼之持久刻画得淋漓尽致,全然跳出了送别诗的俗套。仅用寥寥数笔,便把蜀地的险峻地势与迷人风光展现得恰到好处,充满超凡脱俗的画意与诗情。诗的首尾两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关切与绵绵相思,整首诗浑然一体,尽显神秀之态,毫无雕琢痕迹。纪晓岚评价此诗“一片神骨,不必凡马空多肉”,精准地道出了这首诗的精妙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此等绝似太白。谭云:“君应”二字,吞吐难言(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首联亲知想头,次联无然浑成。三联纪道所历,以想其顿舍。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陈继儒曰:三四清绝。徐充曰:司空曙《送流人》诗云“山村枫子鬼,江庙石郎神”,近此五六句法。末二句言见月则同,听子规则异,意妙。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摩诘包孕甚广。精丽近沈、宋,沈、宋无其闲澹;空秀似襄阳,襄阳逊以菁英。此体中神圣工巧备矣。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已似大历间人。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收忌太平熟,此惟得之。顾云:荒落之景、凄楚之情可想。清古。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一片神骨,不必凡马空多肉。

清纪晓岚

# 陈德公曰;佻倩之章。三四最异,径笔能写出。三四是此家直置一种本色,五六亦尔,乃以过出结绪。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高华俊爽。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武平一《妾薄命》

下一篇: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