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透浮萍绿锦池":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
#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夏莺千啭弄蔷薇":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啭:指鸟婉转地鸣叫。
"尽日无人看微雨":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
# 尽日:犹终日,整天。《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相对浴红衣":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鸳鸯: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毛传:“鸳鸯,匹鸟也。”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齐安郡后池绝句》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中巧妙的运用菱叶、浮萍、夏莺、蔷薇、鸳鸯等元素,交织出一幅生机盎然又不失清幽的画面。主题上,诗人表面写景,实则借景抒情。他借后池无人赏的微雨,抒发自身被贬偏远之地的孤寂;以池中的生动景象,对比衬托出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整首诗将自然之美与内心复杂情感相融合,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中,婉转传达出政治失意后的无奈与愤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菱叶、浮萍、夏莺、蔷薇、鸳鸯等充满生机的景色,然而“尽日无人看微雨”,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却无人欣赏微雨,以乐景衬哀情,衬托出诗人被贬后的孤寂落寞,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以动衬静:“鸳鸯相对浴红衣”一句,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烘托:“尽日无人看微雨”一句,没有直接写诗人的孤独,而是通过“无人看”这一现象,侧面烘托出诗人的落寞,以及不被赏识的境遇。
3. 分段赏析
首句,菱叶奋力从浮萍间探出,满池景色恰似一块精心织就的绿色锦缎。一个“绿”字,将夏日池塘的蓬勃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新优美的基调,让人仿佛置身于这片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池畔。次句中,夏莺欢快啼鸣,声音婉转悠长,它们在蔷薇花丛间自在穿梭、嬉戏玩耍。前句的静态池景与这句的动态莺影相结合,让原本静谧的画面瞬间灵动起来,充满了活力与趣味,一幅有声有色的夏日园林图徐徐展开。第三句“尽日”凸显时间的漫长,在这一整天里,细密的微雨纷纷洒落,却无人驻足欣赏。这份无人问津的寂寥,不仅笼罩着眼前的雨景,更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仿佛诗人自己也如同这微雨一般,被世界遗忘在角落。末句,诗人将目光聚焦于池中的鸳鸯,它们羽毛鲜艳如红衣,成双成对地在水中洗浴。鸳鸯的亲昵与相伴,与上句的“无人”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孤独感,也让诗人怀才不遇的愁绪在这对比中愈发浓烈,全诗的情感至此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杜牧的《齐安郡后池绝句》,宛如一幅清新隽永的夏日画卷。诗中,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出菱叶、浮萍铺就的绿色池面,动静结合地展现了夏莺穿梭蔷薇的活泼之态,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致背后,“尽日无人看微雨”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寂寥,借无人赏雨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出自己被贬后怀才不遇的落寞。诗的末句,以鸳鸯相对的亲昵,对比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精妙勾勒,将内心复杂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既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又蕴含深沉的情感内涵。
上一篇:唐·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