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已在渺茫中":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
#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家在扶桑东更东":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 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一船明月一帆风":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先写扶桑在渺茫之处,而友人的家在扶桑更东,强调了友人归乡路途遥远。接着通过设问,描绘出一幅明月照船、顺风行帆的画面,表达出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拟人:“明月”与“风”被赋予人格化特征:明月如友伴同行,清风似无声助力,将自然景物转化为守护者的形象,含蓄传递对友人的牵挂与祝愿。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扶桑”在此指代日本,诗人先说扶桑在渺茫的远方,接着又强调敬龙的家在扶桑东边更东的地方。“已在”为“更在”做铺垫,两个“东”字叠用,层层递进,将敬龙家乡的遥远渲染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悠远神秘的感觉。一方面写出了友人归程之遥不可及,另一方面也在不言中透露出对友人此去的关切与惜别之情。因为距离如此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份情谊便蕴含在这平实而又富有韵味的叙述之中。后两句“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友人的祝愿。在大海中行船,最怕遇到横风暴雨、大雾迷航等危险情况,而诗人希望友人此去能平安顺遂。“明月”代表着晴朗的天气,排除了雾雨的干扰;“帆风”则表示顺风,不会有狂风阻碍行程。“谁”字巧妙地引出了下文的“明月”和“风”,并使其人格化,仿佛它们是陪伴友人归乡的伙伴。“共”字将“风”“月”“师”和“船”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海月行舟的美妙画面,既展现了海上航行的壮阔景象,又传递出一种舒畅、惬意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明月的照耀下、顺风的助力下,平安抵达家乡,让真挚的友情在这美好的祝愿中得以升华。
# “扶桑”的传说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缥缈神秘的氛围。
现代当代学者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
上一篇:唐·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下一篇: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