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zā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īn
qián
mǎi
dān
zāi
chù
cóng
bié
zhǔ
lái
hóng
fāng
kān
hái
kān
hèn
bǎi
chù
jiāng
bǎi
chù
kāi

译文

用钱买回牡丹苗木进行移栽,也不知道这些苗木是在什么地方告别主人,离开原来的花圃,来到我这里。这些牡丹苗木真是叫人可怜又可恨,你不管什么地方移栽,它就能在什么地方成活开花。

逐句剖析

"金钱买得牡丹栽":用钱买回牡丹苗木进行移栽,

# 牡丹栽:也叫牡丹栽子,或称花篦子,即牡丹幼株,用来移栽。

"何处辞丛别主来":也不知道这些苗木是在什么地方告别主人,离开原来的花圃,来到我这里。

# 辞丛别主:指被移栽的牡丹苗木离开原来的花圃,告别原来的主人。

"红芳堪惜还堪恨":这些牡丹苗木真是叫人可怜又可恨,

# 堪惜还堪恨:可怜又可恨。,红芳:指牡丹苗木。

"百处移将百处开":你不管什么地方移栽,它就能在什么地方成活开花。

# 百处:虚指。意谓很多地方,不管在那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移牡丹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据记载,此诗记录了他任杭州刺史时,在开元寺发现牡丹后将其移栽至居所虚白堂的经历。诗里,白居易先是描绘了用金钱买来牡丹栽种的情景,以质朴语言开启全诗。接着,他巧妙借牡丹离开原来花丛、告别旧主的惆怅,将物性与人情紧密关联,让读者在感受牡丹命运之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情世故。更值得称赞的是,诗中赞颂了牡丹顽强的生命力,“百处移将百处开”一句,尽显牡丹无论移植到何处都能绽放的坚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开元寺赏牡丹,见珍品后购得数株,移植到官邸虚白堂前,并创作此诗。这一事件,是白居易在杭州推广牡丹种植经历的一个缩影。《移牡丹栽》一诗,如实记录了他于开元寺发现牡丹,又将之移栽至居所“虚白堂”的过程,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这一雅事,也从中感受到白居易对牡丹的喜爱与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感怀诗。诗以牡丹为核心意象,通过对其移植过程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人生中困境和变化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豁达又略带无奈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红芳”指代牡丹,诗人对牡丹怀着既怜惜又遗憾的复杂情感。这里诗人借牡丹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易逝、命运无常的感慨,托牡丹之象,言自身对生活中美好却难以长久留存之事的复杂心境,表达自己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守自我、积极向上、绽放光彩的志向和信念。拟人:“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此句中“何处辞丛别主来”将牡丹拟人化,生动地展现出牡丹被移植这一过程,仿佛牡丹是一个有情感、有牵挂的生命,不得不离开自己原本的生长环境。这不仅让牡丹的形象更加鲜活,也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3. 分段赏析

“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从购买牡丹这一日常行为切入,以独特的视角展开。“金钱买得牡丹栽”直接描述了诗人花钱买来牡丹栽种的事情,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对象牡丹。“何处辞丛别主来”则运用拟人手法,拟人化表现牡丹离别原主的愁绪,使牡丹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让读者好奇牡丹在新环境中的命运如何。“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承接上文,对牡丹进行深入描写。“红芳”指代牡丹,诗人用“堪惜还堪恨”表达了对牡丹复杂的情感,“惜”可能是因为牡丹花朵美丽、珍贵,而“恨”或许是因为牡丹离开了原来的生长环境,或者是因为牡丹在移植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不确定。“百处移将百处开”突出了牡丹顽强的生命力,无论被移植到多少地方,它都能绽放花朵,展现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两句诗通过辩证地展现牡丹既令人怜惜又具顽强生命力,暗示了诗人在人生中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以及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坚韧态度,借牡丹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4. 作品点评

《移牡丹栽》并非是对牡丹品性的谴责,而是借花喻人,以花性映射人性。牡丹任人移栽本是自然之事,白居易自己就多次进行这样的操作。但将此联系到人,便有了更深沉的感慨,这更像是诗人自身身世的写照。令人可惜可叹的是,人如同牡丹一样,常常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生活的洪流中被随意摆弄。而牡丹“百处移将百处开”的特性,引发了诗人对人的思考。牡丹无论被移植到何处都能绽放,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坚韧的生命力。诗人由此联想到人性,他重视节气,赞赏那些如牡丹般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都能坚守自我、顽强绽放的人。同时,也鄙视那些没有节操、随波逐流的人士,借牡丹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和坚韧精神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