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象宗玄祖":德宗承继先祖的治国法度,
"贻谋启孝孙":留下深谋远虑启发孝顺的子孙。
"文高柏梁殿":文才高过汉代柏梁殿的诗赋,
"礼薄霸陵原":丧葬礼仪比汉文帝的霸陵更为俭薄。
"宫仗辞天阙":宫廷仪仗队辞别皇宫天阙,
"朝仪出国门":朝廷礼仪队伍走出都城大门。
"生成不可报":帝王养育百姓的恩德难以报答,
"二十七年恩":这二十七年的皇恩刻骨铭心。
"虞帝南巡后":如同虞舜南巡之后驾崩,
"殷宗谅暗中":商王武丁在谅阴中守丧,
"初辞铸鼎地":帝王刚刚离开生前的宫殿,
"已闭望仙宫":望仙宫的大门已悄然关闭。
"晓落当陵月":清晨的落月映照帝王陵墓,
"秋生满旆风":秋风卷起满目的旌旗飘动。
"前星承帝座":太子如前星承接帝王之位,
"不使北辰空":不让北极星的位置空悬喻国统有继。
"业大承宗祖":宏大的基业继承于祖宗先帝,
"功成付子孙":功成之后交付给后代子孙。
"睿文诗播乐":圣明的文辞被谱成乐章传播,
"遗训史标言":临终遗训被史书记载传扬。
"节表中和德":品德彰显中和之道的仁德,
"方垂广利恩":正将广施利民的恩泽流传。
"悬知千载后":可以预见千年之后,
"理代数贞元":治世的历史将记载“贞元”年号。
"梦减三龄寿":如梦境般缩短了三年寿命,
"哀延七月期":哀痛之情延续了七个月之久。
"寝园愁望远":在陵园中愁绪满怀地遥望,
"宫仗哭行迟":仪仗队痛哭着缓慢前行。
"云日添寒惨":阴云白日增添了寒冽凄惨,
"笳箫向晚悲":笳箫声在傍晚更显悲凉。
"因山有遗诏":依据山势是帝王遗诏,
"如葬汉文时":就像汉文帝当年薄葬的遗制。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多处用典,引用“虞帝南巡”“殷宗谅暗”“铸鼎地”“望仙宫”等典故,以古代帝王事迹类比德宗生平,赞颂其德行与功绩。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前四句“执象宗玄祖,贻谋启孝孙。文高柏梁殿,礼薄霸陵原”,以“执象”点明德宗承继先祖基业的正统地位,“贻谋”突出其为后世子孙谋划的深远用心;“文高柏梁殿”用汉代柏梁殿典故,赞美德宗文才卓越,“礼薄霸陵原”则以汉文帝霸陵简葬典故,称颂德宗葬礼从简的节俭之风。后四句“宫仗辞天阙,朝仪出国门。生成不可报,二十七年恩”,描绘宫廷仪仗离开皇宫、朝仪队伍走出国门的送葬场景,“生成不可报”直抒对德宗二十七年恩德难以报答的感恩之情,将君臣间的深厚情谊推向高潮。第二首诗前四句“虞帝南巡后,殷宗谅暗中。初辞铸鼎地,已闭望仙宫”,以虞帝南巡、殷宗谅阴的典故,暗喻德宗驾崩,“铸鼎地”“望仙宫”借指帝王生前活动之地,如今人去宫闭,充满物是人非的悲凉感。后四句“晓落当陵月,秋生满旆风。前星承帝座,不使北辰空”,“晓落当陵月”“秋生满旆风”通过清晨落月、秋风拂旆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清肃穆的葬礼氛围;“前星承帝座”以“前星”喻指太子,强调德宗之后皇权有继,“北辰空”的担忧得以消除,既肯定德宗传位的明智,也寄托了对王朝延续的期盼。第三首诗前四句“业大承宗祖,功成付子孙。睿文诗播乐,遗训史标言”,高度概括德宗继承先祖大业、功成传予子孙的历史功绩,“睿文诗播乐”赞其文才被谱入乐章传播,“遗训史标言”称其遗训被史书记载,彰显其文治成就。后四句“节表中和德,方垂广利恩。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节表中和德”“方垂广利恩”从品德与恩泽两方面,称颂德宗秉持中和之德、广施利民之恩;“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则预言德宗开创的“贞元”之治将被后世铭记,展现出对其统治功绩的高度认可。第四首诗前四句“梦减三龄寿,哀延七月期。寝园愁望远,宫仗哭行迟”,“梦减三龄寿”以梦境喻指德宗寿命缩短,“哀延七月期”说明哀悼之情延续长久;“寝园愁望远”“宫仗哭行迟”通过“愁望”“哭行迟”等细节,刻画出行人在寝园遥望、仪仗缓慢行进的哀伤场景,将众人的悲痛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后四句“云日添寒惨,笳箫向晚悲。因山有遗诏,如葬汉文时”,“云日添寒惨”“笳箫向晚悲”借天色惨淡、傍晚笳箫悲鸣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葬礼的悲凉氛围;“因山有遗诏,如葬汉文时”以汉文帝遗诏薄葬为例,再次强调德宗遗诏从简安葬的节俭品德,与首诗“礼薄霸陵原”相呼应,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完整。
下一篇:唐·白居易《移牡丹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