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ēng
ku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uó
shí
jīn
nǎi
zhāo
pín
chú
suǒ
yǒu
chuī
dào
pēng
qiū
kuí
hóng
xiāng
ruǎn
绿
yīng
huá
qiě
féi
lái
zhǐ
bǎo
bǎo
hòu
róng
dài
jīn
qióng
tuì
退
shí
jīn
dòng
něi
kǒu
jiǎn
shí
shēn
yòu
jiǎn
xīn
wèn
zhě
shì
róng
shuāi
xué
cháng
rén
jiān
fēn
shì
fēi

译文

昨天晚上没吃晚饭,今天早上起来就感到了饥饿。简陋的厨房里有什么呢,不过是煮些稻米、烹点秋葵罢了。红色的米粒又香又软,绿色的秋葵滑嫩饱满。饥饿的时候只要能吃饱就满足了,吃饱之后又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呢。回想从前得到荣宠的日子,再看看如今穷困退隐的时光。如今没有挨冻受饿,从前也没有多余的财物。嘴巴没有减少食物,身体也没有缺少衣物。抚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什么才是荣耀与衰败呢。不要学普通人的想法,在这些事情上分辨是非。

逐句剖析

"昨卧不夕食":昨天晚上没吃晚饭,

"今起乃朝饥":今天早上起来就感到了饥饿。

"贫厨何所有":简陋的厨房里有什么呢,

"炊稻烹秋葵":不过是煮些稻米、烹点秋葵罢了。

"红粒香复软":红色的米粒又香又软,

"绿英滑且肥":绿色的秋葵滑嫩饱满。

"饥来止于饱":饥饿的时候只要能吃饱就满足了,

"饱后复何思":吃饱之后又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呢。

# 后复何:一作复何所。

"忆昔荣遇日":回想从前得到荣宠的日子,

# 忆昔:一作思忆。

"迨今穷退时":再看看如今穷困退隐的时光。

"今亦不冻馁":如今没有挨冻受饿,

"昔亦无余资":从前也没有多余的财物。

"口既不减食":嘴巴没有减少食物,

"身又不减衣":身体也没有缺少衣物。

"抚心私自问":抚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

"何者是荣衰":什么才是荣耀与衰败呢。

"勿学常人意":不要学普通人的想法,

"其间分是非":在这些事情上分辨是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烹葵》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描绘了从傍晚未进食到次日清晨感到饥饿,以及在贫困的厨房中烹煮稻米和秋葵来充饥的生活场景,细致地展现了日常饮食的状况;继而通过回忆往昔的荣盛境遇与如今的困窘退落,对比不同处境下衣食方面的相似,引发了对人生荣衰的深入思考,打破了常人对荣衰的固有认知;最后表达了不盲从常人观念、要自己分辨是非的态度。全诗语言质朴平实,于日常琐事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关注生活与内心思考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处境。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从“贫厨”“穷巷”等意象来看,或许和他仕途不顺或晚年生活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生活感悟的五言古诗,借日常生活中饥饿、饮食的景象,以及今昔境遇的对比,写出了对荣衰的思考和不随世俗评判是非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白描:“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几句运用了白描手法,这里诗人直接铺陈生活场景,写自己前一晚未吃晚餐、清晨起来饥饿,以及贫厨中只有稻子和秋葵可烹饪,还有红粒米饭的香软、秋葵的滑嫩,不加修饰地展现了清贫却自足的生活状态,平实中见真味。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将往昔的“荣遇”与如今的“穷退”直接对比;“今亦不冻馁,昔亦无余资”“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则从生活实际状况入手,对比了不同境遇下衣食方面的相似,以此引发对“荣衰”的思考,打破了常人对荣衰的固有认知。

3. 分段赏析

“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开篇以直白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窘迫。“不夕食”“朝饥”的状态,直接展现出诗人缺食的境况,语言朴素却极具真实感,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生活的清苦,为下文对饮食的描写做了铺垫。“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承接上文的饥饿,转而写厨房的景象。“贫厨”点明了家境的贫寒,“何所有”的反问,更凸显出物资的匮乏。而“炊稻烹秋葵”则具体写出了仅有的食物,在贫寒之中,这简单的稻米饭和秋葵,成了果腹之物,进一步强化了生活的简朴。“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细致刻画了食物的特点。“红粒”指稻米饭,“香复软”写出了米饭的香气与口感;“绿英”指秋葵,“滑且肥”描绘了秋葵的质感。诗人在简单的饮食中品味到食物的美好,体现出其在困窘生活中对点滴事物的感知,也暗含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饥来止于饱,饱后复何思”,由饮食生发感慨。饥饿时只求能吃饱,吃饱后便没有过多的思虑,这看似平淡的话语,实则蕴含着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对生活所求不多,心境相对平和。“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转入对往昔与当下的对比。“荣遇日”回忆过去顺达的时光,“穷退时”则是如今困窘的处境,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人生境遇的变化,为下文的思考做了铺垫。“今亦不冻馁,昔亦无余资”,进一步对比今昔的生活状况。如今虽然贫困,但也不至于受冻挨饿;过去即便顺遂,也没有多余的资产。这一对比打破了人们对荣与衰的固有认知,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从饮食和衣着两方面继续对比。现在与过去在饮食和衣着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再次强调了荣与衰并非由物质的多少来简单界定,深化了对荣衰的思考。“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直接抒发内心的疑问。诗人抚摸着胸口暗自思索,到底什么才是荣,什么才是衰。这一问句,将前文的对比和铺垫引向深入,体现出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探寻。“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给出自己的见解。诗人认为不应像常人那样,用世俗的标准去分辨荣衰的是非,表达了其对传统荣衰观念的反思,以及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春游二林寺》

下一篇:唐·白居易《弄龟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