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二林寺":在二林寺前下马,
# 二:一作西。
"翛然进轻策":悠然地拄着轻便的手杖前行。
# 轻策:轻轻地举鞭策马。,翛然:自然超脱的样子。
"朝为公府吏":早上还是官府里的小吏,
# 公府:官府。
"暮作灵山客":傍晚就成了游览灵山的客人。
# 灵山:佛家称灵鹫山为灵山,此借指庐山。
"二月匡庐北":二月的时候,在庐山的北面,
# 匡庐:即庐山。
"冰雪始消释":冰雪开始融化。
"阳丛抽茗芽":向阳的树丛中抽出了茶芽,
# 茗芽:新发的茶叶。,阳丛:朝阳的茶林。
"阴窦泄泉脉":背阴的洞穴里流淌出泉水。
# 泉脉:地下暗流的泉水。,阴窦:背阴的山洞。
"熙熙风土暖":温暖的春风吹拂,土地散发着暖意,
# 熙熙:温和畅快的样子。
"蔼蔼云岚积":云雾霭霭堆积在一起。
# 蔼蔼:盛多的样子。
"散作万壑春":(春天的气息)散布在众多的山谷中,
"凝为一气碧":凝聚成一片碧绿的景象。
"身闲易飘泊":身体清闲,容易四处漂泊,
"官散无牵迫":官职闲散,没有什么牵挂和逼迫。
# 无牵迫:意为没有牵挂,也没有逼迫。
"缅彼十八人":缅怀那十八个人,
# 十八人:晋时有慧永、慧远、宗炳、雷次宗、刘遗民等十八位贤士,结成白莲社,隐居于二林寺。,缅:追想。
"古今同此适":古人和今人有着同样的闲适。
"是年淮寇起":这一年,淮地的贼寇兴起,
# 淮寇起:指李师道、吴元济、王承宗等反叛朝廷事,唐王朝派幽州等六军进讨。,是年:这一年。当指元和十一年(816)。
"处处兴兵革":到处都在进行战争。
"智士劳思谋":有智谋的人在辛苦地谋划,
# 智士:指谋臣。
"戎臣苦征役":武将们在为征战服役而受苦。
# 戎臣:指武将。
"独有不才者":只有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
# 不才:指作者本人。
"山中弄泉石":在山中玩赏泉水和石头。
# 弄:玩赏。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己“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的身份转变对比,突出从繁忙公务到悠闲出游的变化;又将自己在山中弄泉石的悠闲与“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的社会现实对比,强化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感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等春天景色,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之情。用典:“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引用典故,提及“十八人”,以古人的闲适来映衬自己此刻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开头“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点明游览二林寺,体现身份的转变和轻松的状态。“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描绘了匡庐北春天的景色,展现自然的生机。“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写自己身闲官散的悠闲,联想到古人的闲适。最后“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对比社会现实,突出自己在山中的自在。
上一篇: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
下一篇:唐·白居易《烹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