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且罢唱":歌手们停唱清新的歌曲,
# 罢:一作停。
"红袂亦停舞":舞者的红袖子也停下不动。
# 红袂:犹红袖。
"赵叟抱五弦":赵叟怀抱着五弦琴,
"宛转当胸抚":在胸前宛转地抚弄。
# 当胸:一作胸前。
"大声粗若散":响亮的琴音粗重时好像声音在散开,
# 粗:一作徂。
"飒飒风和雨":飒飒地如同风吹雨打的声音。
"小声细欲绝":轻柔的琴音细微时几乎要断绝,
"切切鬼神语":切切之声犹如鬼神在低语。
"又如鹊报喜":一会儿琴音又像喜鹊报喜般欢快,
"转作猿啼苦":转而变成了长臂猿啼哭般的悲苦。
"十指无定音":他的十根手指弹奏出的琴音没有固定的音调,
"颠倒宫徵羽":把宫、徵、羽等音阶都颠倒了。
# 宫徵羽:一作宫商羽。
"坐客闻此声":座上的客人听此声音,
# 坐客:座上的客人。
"形神若无主":灵魂和身体都好像失去了主宰。
"行客闻此声":后来的客人听此声音,
# 行客:指后到的客人。
"驻足不能举":突然停下来迈不动脚步。
"嗟嗟俗人耳":唉,普通人的耳朵,
"好今不好古":喜欢当今的音乐而不喜爱古代的音乐。
"所以绿窗琴":所以那些名贵的绿窗琴,
# 绿窗:一作北窗。
"日日生尘土":一天天被闲置,琴上日日落满了尘土。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秦中吟十首·五弦》是《秦中吟十首》组诗的第八首,以音乐品鉴为题材,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该诗聚焦于赵叟弹奏五弦琴这一事件,着力展现其技艺的精妙绝伦。诗人运用烘托之法,以环境氛围的渲染来凸显琴声魅力;借助比喻,将复杂美妙的琴声具象化,让读者更易感知;巧用反衬,以当时世人对古乐的不解,衬托出赵叟琴艺的超凡脱俗与曲高和寡,融入自身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感慨,将个人境遇与对音乐文化的忧思巧妙融合。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诗中对赵叟弹奏五弦琴的技艺进行了正面刻画,“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从演奏的姿态到乐声的粗细变化,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五弦琴演奏时丰富多样的音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其高超技艺。侧面烘托: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来侧面烘托赵叟琴艺的精湛。“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故。始闻口未和,渐渐心和睦。坐客皆爱之,行人为留步”,众人起初不习惯古乐,后被赵叟演奏打动,乃至坐客喜爱、行人留步,从侧面凸显出其演奏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对比:将赵叟弹奏的五弦琴这一古乐与当时流行的“郑卫之音”作对比,“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故”,突出时人对古乐的忽视以及赵叟坚守传统音乐的执着。同时,把名贵却被闲置蒙尘的“绿窗琴”与赵叟的五弦琴演奏形成对照,“绿窗琴一架,无日不生尘。不用金徽洒,何为玉指亲”,揭示了古乐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境遇,强化了诗歌对时人“好今不好古”审美趣味的批判。比喻:运用比喻增强乐声描写的生动性,“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把五弦琴的大声比作飒飒风雨,小声比作切切鬼神低语,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易领会乐声的特点。反衬:以实写虚,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虽赵叟弹琴技艺高超,但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绿窗琴“日日生尘土”的原因是“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意思应该是现今的人们(也就是俗人)不懂得真正的欣赏,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不知道绿窗琴的美好),使得绿窗琴得不到发挥,被弃置在一边“日日生尘土”。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描绘宴会场景,清歌停止,红袂不再舞动,此时赵叟怀抱五弦琴,开始婉转弹奏。这几句为下文描写琴音做铺垫,在热闹宴会的氛围转变中,自然引出五弦琴弹奏这一主体内容。中间八句:“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具体描写五弦琴弹奏出的声音。从大声如风雨交加的粗犷,到小声如鬼神切切私语的细微,再到如喜鹊报喜的欢快转至猿啼般的悲苦,生动展现琴音在高低、情感上的丰富变化。“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强调琴音变化多端,体现弹奏者技艺高超,也让读者感受到五弦琴音的独特魅力。后八句:“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前四句通过坐客和行客听闻琴音后的反应,侧面表现琴音的感染力,使听众达到形神无主、驻足不前的程度。后四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批判当下俗人只喜欢流行音乐,不重视五弦琴这类古乐,导致绿窗之琴无人问津,蒙上尘土。这部分从对琴音的赞美转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升华诗歌主题,引发读者对文化现象的反思。
上一篇:唐·白居易《叹老三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