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n
lǎo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én
xīng
zhào
qīng
jìng
xíng
yǐng
liǎng
shào
nián
bái
suí
shū
luò
wàn
huà
chéng
jiàn
jiàn
shuāi
kàn
jué
dàn
kǒng
jìng
zhōng
yán
jīn
zhāo
lǎo
zuó
rén
nián
shào
mǎn
bǎi
cháng
huān
shuí
huì
tiān
xīn
qiān
líng
guī
wén
shàn
zhě
jīn
chēng
biǎn
què
wàn
bìng
jiē
zhì
wéi
zhì
lǎo
yào
yǒu
shū
chóu
zhí
xuán
yún
guāng
jīn
xiá
zhōng
yǒu
jiù
jìng
zhào
xiān
tàn
cóng
tóu
bái
lái
míng
shì
tóu
jǐng
zhì
lǎo
cháng
yǒu
rén
bìn
máo
zhōng
shēn
hēi
qián
nián
zhòng
táo
jīn
suì
chéng
huā
shù
suì
xīn
yīng
ér
jīn
nián
xué
dàn
jīng
zhǎng
chéng
jué
shēn
shuāi
shào
nián
liú
zhù
yīn
shū
jīn
biàn
zhū
qīn
zhuàng
suì
huān
zhǎng
nián
dāng
huǐ

译文

清晨起来照青铜镜,镜里身形和身影都透着寂寞。少年时光早已离我而去,白发随着梳子梳理纷纷掉落。万物变化都源于逐渐累积,衰老在渐变中让人难以察觉。只怕镜中自己的容颜,今天竟比昨天更显苍老。人即便长寿难满百岁,也难有长久的欢乐时光。谁能理解天地的心意,让龟鹤享有千年寿命。我听说善于医术的人,古今都称扁鹊为神医。万千病症都可治愈,唯独没有治疗衰老的药物。我手中握着一束头发,梳理时曾何等稠密顺直。过去像乌云般光亮,如今却如白丝般苍白。匣中有面旧镜子,想照时先忍不住叹息。自从头发变白以来,就不愿仔细擦拭镜面。乌鸦的头部和仙鹤的脖颈,到老都始终如墨般黑。唯独人的鬓发眉毛,不能终身保持乌黑。前年种下的桃核,今年已长成开花的树。去年刚出生的婴儿,今年已学会蹒跚走路。只惊叹万物生长成熟,却没察觉自身已入衰暮。逝去的时光能怎样呢,少年岁月终究留不住。因此写下今日的心意,寄给所有亲友故交。壮年时若不寻欢作乐,年老时必定后悔醒悟。

逐句剖析

"晨兴照青镜":清晨起来照青铜镜,

# 青镜:青铜镜。,晨兴:早晨起来。

"形影两寂寞":镜里身形和身影都透着寂寞。

# 寂寞:孤独,冷清,无聊。

"少年辞我去":少年时光早已离我而去,

"白发随梳落":白发随着梳子梳理纷纷掉落。

"万化成于渐":万物变化都源于逐渐累积,

# 万化: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

"渐衰看不觉":衰老在渐变中让人难以察觉。

# 渐衰看不觉:人的衰老也是逐渐发生的,所以并不察觉。

"但恐镜中颜":只怕镜中自己的容颜,

"今朝老于昨":今天竟比昨天更显苍老。

"人年少满百":人即便长寿难满百岁,

"不得长欢乐":也难有长久的欢乐时光。

"谁会天地心":谁能理解天地的心意,

# 天地心:天地的用意,此指自然规律。

"千龄与龟鹤":让龟鹤享有千年寿命。

# 龟鹤:传说龟、鹤长寿可至千龄以上。

"吾闻善医者":我听说善于医术的人,

"今古称扁鹊":古今都称扁鹊为神医。

# 扁鹊:传说黄帝时代的神医。

"万病皆可治":万千病症都可治愈,

"唯无治老药":唯独没有治疗衰老的药物。

"我有一握发":我手中握着一束头发,

"梳理何稠直":梳理时曾何等稠密顺直。

"昔似玄云光":过去像乌云般光亮,

# 玄云光:像黑云一样闪着光彩。

"今如素丝色":如今却如白丝般苍白。

# 素丝色:未经染色的丝的老本色。

"匣中有旧镜":匣中有面旧镜子,

"欲照先叹息":想照时先忍不住叹息。

"自从头白来":自从头发变白以来,

"不欲明磨拭":就不愿仔细擦拭镜面。

"鸦头与鹤颈":乌鸦的头部和仙鹤的脖颈,

"至老常如墨":到老都始终如墨般黑。

# 至老常如墨:鸡头与鹤颈的颜色,自始至终不变,像墨一样黑。

"独有人鬓毛":唯独人的鬓发眉毛,

"不得终身黑":不能终身保持乌黑。

"前年种桃核":前年种下的桃核,

"今岁成花树":今年已长成开花的树。

"去岁新婴儿":去年刚出生的婴儿,

"今年已学步":今年已学会蹒跚走路。

"但惊物长成":只惊叹万物生长成熟,

"不觉身衰暮":却没察觉自身已入衰暮。

"去矣欲何如":逝去的时光能怎样呢,

"少年留不住":少年岁月终究留不住。

"因书今日意":因此写下今日的心意,

"遍寄诸亲故":寄给所有亲友故交。

"壮岁不欢娱":壮年时若不寻欢作乐,

"长年当悔悟":年老时必定后悔醒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叹老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古体诗,通过对比少年与老年的变化,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深切感慨。全诗以“晨起对镜”的日常场景开篇,用“形影寂寞”“白发随梳落”等意象直白描绘衰老之态,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诗中“万化成于渐”一句揭示衰老的渐进性,而“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等自然现象的对比,则暗含物是人非的无奈,凸显人生短暂的哲思。诗歌运用对比手法贯穿始终:少年与老年的容貌对比、桃李生长的生机与鬓发斑白的衰颓对比,强化了时光不可逆的主题。白居易善用生活化语言,如“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以通俗比喻道出衰老的无解,贴近普通人的生命体验。结尾“壮岁不欢娱,长年当悔悟”则带有劝诫意味,呼吁珍惜年华,情感真挚而富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创作于白居易对生命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中年时期。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延续了其关注现实、语言通俗的创作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对比,以“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的自然生长,对比“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的生命进程,通过具体物象展现时间不可逆的残酷性。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晨兴照青镜,形影两寂寞”落笔清晨对镜梳洗的场景,以“青镜”和镜中的“形”“影”为意象,一个“寂寞”双关,既写出镜前人孤影自吊的冷清,更点出诗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孤独感。“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形成强烈对比:抽象的“少年”如同离人般“辞去”,触手可及的是梳头时纷纷坠落的“白发”,具象地揭示了青春流逝的不可逆和触目惊心。“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觉”,直接点出“衰老”这一核心主题。“万化”指自然万物的变化,尤其指人的生命变化。这种变化是“渐”的过程,使人朝夕相对难以察觉其步步紧逼的痕迹。承接此意,“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道出面对“青镜”时最深的恐惧与担忧:唯恐镜中的容颜,哪怕仅隔一夜,也已悄然老于昨日。这种夸张的心理描写,极言岁月流逝之悄无声息却又冷酷无情。紧承对衰老的感慨,“人年少满百,不得长欢乐”直抒胸臆。人生纵然以百年计,终究短暂,欢乐难以长久。“谁会天地心,千龄与龟鹤”一转,羡慕龟鹤的长寿,自问谁能洞悉天地自然的规律,使人也如神龟、仙鹤般获得千年的长寿呢?此问饱含无法参透和改变的无奈。从慨叹转入寻求解决之道。“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联想到被尊为神医的扁鹊,似乎寄予一丝希望。“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却是彻底的破灭——医术再高,能治万病,却唯独没有能阻止衰老、让人长生不老的“药”!这掷地有声的结论,在“可治”与“无治”的强烈反衬中,宣告了衰老是人力无法抗拒、无药可医的自然铁律,绝望感更深一层。第二首:“我有一握发,梳理何稠直”细写眼前尚可“握”于手中的发丝依旧浓密、顺直,似有一丝欣慰。然而“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的今昔对比无比鲜明:昔日如乌黑浓云闪耀光泽的黑发,如今已变成毫无生气的苍白“素丝”。“玄云”的光彩与“素丝”的苍白构成巨大落差,具体而微地刻画出衰老在个体身上的无情变迁。照应开头,再次写到镜匣。“匣中有旧镜,欲照先叹息”,明明“旧镜”犹在,却“欲照先叹息”,动作上的犹豫直接反映出内心对衰老形象的抗拒。“自从头白来,不欲明磨拭”,连将镜面磨拭明亮都不愿意了,怕的是更清晰地看见衰老的痕迹。这种自欺似的逃避,正是对衰老恐惧和悲哀的另一种深刻表达。诗人由自身转向观察自然界的生命。“鸦头与鹤颈,至老常如墨”选取乌鸦的头顶和仙鹤的颈项作为观察对象,惊叹于它们无论老幼,这些部位总是保持如墨般的黑色。这与“独有人鬓毛,不得终身黑”形成了尖锐对比:唯独人类的鬓角毛发,无法终身保持黑色。此联运用对仗和对比,通过自然生物的特例反衬出人类须发必然由黑转白的普遍性悲哀,对自身的衰老更添一层无奈和不平。第三首:“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两联,用极简的笔法勾勒出时间推动生命快速变化的图景:桃核短短两三年便开花成树;新生的婴儿转眼蹒跚学步。这种时间尺度上的“快”与“短”,在诗人眼中是惊心动魄的,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不觉身衰暮”的巨大反差。这里的“不觉”,呼应前文的“渐衰看不觉”,再次强调衰老的“渐变”特性常使人忽视自身的变化,等到“惊觉”外物(桃树、婴孩)迅速成长成熟时,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悄然步入暮年。这巨大的反差,让“少年留不住”的感慨更为沉痛。诗人将感慨化为直白的劝诫。“因书今日意,遍寄诸亲故”说明将此番关于衰老的生命体验,郑重其事地写成文字,广寄亲朋好友。“壮岁不欢娱,长年当悔悟”是全诗总结性的主题升华。诗人以亲历者的身份,近乎警句地告诫世人:如果在精力充沛的壮年时不好好把握、及时享受人生的欢愉,等到漫长的晚年来临之际,必将徒然生出无穷的悔恨和醒悟。这既是诗人对逝去岁月的追悔,更是对尚在壮年者的肺腑劝言,点明珍惜当下、活在当下的深刻人生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

下一篇: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五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