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h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tài
yīn
tài
suì
réng
zài
hàn
yán
fēng
jiāo
tián
jīn
shí
xiāo
shuò
kuàng
shǔ
áo
áo
wàn
zhōng
wéi
nóng
zuì
xīn
mǐn
rán
wàng
suì
zhě
chū
mén
suǒ
dàn
jiàn
luó
shēng
biàn
cháng
è
miáo
chéng
xīn
rán
suǒ
gǎn
yīn
wèn
tiān
néng
cháng

译文

月亮常不离开毕宿,太岁仍然处在午位。干旱的日子和炎热的风,使我们的田地干枯烧焦。金属和石头都快要熔化了,何况这谷子和黍子(庄稼)。在众多百姓的哀号声中,只有农民最为辛劳艰苦。满怀忧愁盼望丰收的农民,走出家门看到了什么呢。只看见酸枣树和蒺藜,到处丛生在田园里。有害的草苗承受着恶劣气候,却欢快地生长得很茂盛。感慨于此因此询问上天,难道能够长久不下雨吗。

逐句剖析

"太阴不离毕":月亮常不离开毕宿,

# 毕:星宿名。古人认为月离于毕为雨象。,离:通“丽”,接近。,太阴:月亮。

"太岁仍在午":太岁仍然处在午位。

# 太岁:古人假设的岁星,用来纪年。太岁在午年,即元和九年。古人以为午年主旱。

"旱日与炎风":干旱的日子和炎热的风,

"枯燋我田亩":使我们的田地干枯烧焦。

# 燋:一作“焦”。

"金石欲销铄":金属和石头都快要熔化了,

# 销铄:熔化。

"况兹禾与黍":何况这谷子和黍子(庄稼)。

"嗷嗷万族中":在众多百姓的哀号声中,

"唯农最辛苦":只有农民最为辛劳艰苦。

"悯然望岁者":满怀忧愁盼望丰收的农民,

# 岁:盼望丰年。

"出门何所睹":走出家门看到了什么呢。

"但见棘与茨":只看见酸枣树和蒺藜,

# 茨:蒺藜。

"罗生遍场圃":到处丛生在田园里。

"恶苗承沴气":有害的草苗承受着恶劣气候,

# 沴气:灾害不祥之气。

"欣然得其所":却欢快地生长得很茂盛。

"感此因问天":感慨于此因此询问上天,

"可能长不雨":难道能够长久不下雨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关于乡村夏日旱灾的五言古诗,诗作于元和九年(814),作者时在下邦。诗中先指出天象异常,旱日炎风致使田亩枯焦,接着描述金石都快被熔化,庄稼更是难以存活,突出农民的辛苦。又写农民出门所见只有恶苗丛生,最后诗人因感而问天,为何长久不下雨,表达对农民遭遇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乡村旱灾现实题材的诗。描绘了夏日因天象异常,旱日炎风致使田亩枯焦,金石欲熔,庄稼难存,田园中唯有恶苗丛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条、困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旱灾中农民艰辛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恶劣自然环境下不公平现象的无奈与悲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旱灾下田亩枯焦、恶苗丛生的景象,抒发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现状的无奈。对比:将金石在旱灾下的状态与庄稼对比,突出庄稼受灾严重;把正常庄稼与恶苗对比,体现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不公平。

3. 分段赏析

“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开篇从天文现象写起,说月亮常在毕宿附近,太岁在午位,暗示天象异常,接着描述旱日炎风使田亩枯焦,交代了旱灾的背景。“金石欲销铄,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进一步强调旱灾的严重,连金石都快被熔化,庄稼更是难以幸免,然后发出感慨,在众多百姓中,农民最为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悯然望岁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描写农民满怀希望出门,却只看到酸枣树和蒺藜等恶草长满场圃,展现出庄稼无收、田园荒芜的景象。“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将恶苗在恶劣环境中肆意生长与庄稼的悲惨境遇对比,诗人因此感慨问天,为何长久不下雨,表达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下一篇:唐·白居易《三年除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