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hòu
èr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xíng
yáo
yún
huā
diàn
jié
yīng
cháng
chèn
guǎn
xián
yàn
dòng
qún
hún
shì
huǒ
chóu
níng
dài
shēng
yān
yǒu
fēng
zòng
dào
néng
huí
xuě
shuǐ
yóu
lián
shì
liǎng
bān
xīn
wèi
jué
zhōng
shén
yuè
zhōng
xiān

译文

行走时云状发髻与花钿首饰摇曳生姿,(她们)仿佛身着霓裳羽衣,随着管弦乐声翩翩起舞。艳丽的舞裙摆动如火焰燃烧,含愁凝眸时,青黑色的眉毛仿佛升起烟雾。若有风,纵然能如流风回雪般飘逸,若无水,怎能忽然如莲花出水般婀娜。(我)疑惑她们两种美态令人难以抉择,恰似雨中的巫山神女与月宫中的嫦娥仙子。

逐句剖析

"行摇云髻花钿节":行走时云状发髻与花钿首饰摇曳生姿,

"应似霓裳趁管弦":(她们)仿佛身着霓裳羽衣,随着管弦乐声翩翩起舞。

"艳动舞裙浑是火":艳丽的舞裙摆动如火焰燃烧,

"愁凝歌黛欲生烟":含愁凝眸时,青黑色的眉毛仿佛升起烟雾。

"有风纵道能回雪":若有风,纵然能如流风回雪般飘逸,

"无水何由忽吐莲":若无水,怎能忽然如莲花出水般婀娜。

"疑是两般心未决":(我)疑惑她们两种美态令人难以抉择,

"雨中神女月中仙":恰似雨中的巫山神女与月宫中的嫦娥仙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后题李马二妓》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出自全唐诗》,以宫廷乐妓李、马二人的歌舞表演为题材,生动刻画舞妓的形貌与情态。首联以“霓裳”喻其舞姿翩跹,呼应管弦节拍;颔联“舞裙似火”描写服饰之绚丽,“歌黛生烟”以虚写实,将愁绪凝于眉黛;颈联巧用典故,“回雪”化用曹植《洛神赋》的“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暗喻舞姿轻盈,“吐莲”则反用典故,反诘无水何以生莲,暗赞歌喉清妙;尾联以“神女”“仙姝”作比,虚实相生,既表现舞妓的飘逸之美,亦流露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行摇云髻花钿节,应似霓裳趁管弦”,以动态描写开篇,聚焦歌妓的仪容与舞姿。“云髻”“花钿”摹写发饰华美,缀以“行摇”二字,赋予步态轻盈摇曳的韵律感;“霓裳趁管弦”以仙乐舞衣为喻,将舞姿与音乐交融的飘逸之态具象化,暗含对超凡脱俗之美的赞叹。​​颔联​​“艳动舞裙浑是火,愁凝歌黛欲生烟”,巧用对比与通感。“艳动舞裙”以“火”为喻,凸显舞裙炽烈夺目,动态中见奔放热情;“愁凝歌黛”却转写眉间轻愁,化无形情绪为可视的“生烟”,黛色如烟霭萦绕,形成冷与暖、动与静的张力,暗示歌妓欢容下的幽微心绪。​​颈联​​“有风纵道能回雪,无水何由忽吐莲”,化典翻新,虚实相生。“回雪”借曹植《洛神赋》“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喻舞姿翩跹如风卷雪回,突出灵动之美;“吐莲”反用步步生莲典故,以“无水何由”的反诘,质疑现实中能否重现佛典奇景,既赞舞技神妙,又暗含对虚幻盛景的反思。​​尾联​​“疑是两般心未决,雨中神女月中仙”,收束于朦胧双喻。“雨中神女”取巫山云雨的缥缈迷离,“月中仙”摄月宫嫦娥的清冷孤寂,二者意象碰撞,既呼应歌妓“愁”与“艳”的矛盾气质,又以“疑是”“心未决”的悬想笔法,流露诗人醉眼观舞时真幻交织的审美体验,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池鹤八绝句·鹤答鹅》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日闲居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