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xià
qín
zè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ōng
fēng
chū
dìng
qín
qīng
lán
ǒu
yīn
qún
dòng
shì
shēng
kàn
guǎ
dāng
huī
yuàn
qiū
quán
yīng
zhǐ
hán
cán
jūn
qīng
tīng
běn
wèi
jūn
tán

译文

松树静寂,微风渐渐平息,夜晚已深沉,琴声清澈,夜色将尽。偶尔因为万物都安静下来,我试着拨动琴弦,听一听它的声音。琴声如同孤独的鹤在琴徽上哀怨,又像是秋天的泉水从指间流淌,带着寒意。惭愧你如此专注地倾听,但我弹琴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你。

逐句剖析

"松寂风初定":松树静寂,微风渐渐平息,夜晚已深沉,

"琴清夜欲阑":琴声清澈,夜色将尽。

"偶因群动息":偶尔因为万物都安静下来,

"试拨一声看":我试着拨动琴弦,听一听它的声音。

"寡鹤当徽怨":琴声如同孤独的鹤在琴徽上哀怨,

"秋泉应指寒":又像是秋天的泉水从指间流淌,带着寒意。

"惭君此倾听":惭愧你如此专注地倾听,

"本不为君弹":但我弹琴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松下琴赠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下的夜晚、琴声以及诗人的心境,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淡泊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松寂风初定,琴清夜欲阑”,以“松寂”与“风初定”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外界环境的平静。“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说是因为万籁俱寂,他才偶然间试着拨动琴弦,发出一声清脆的音响。“寡鹤当徽怨,秋泉应指寒”,这两句通过比喻,将琴声与孤鹤的哀怨、秋泉的寒意相联系,进一步深化了琴声的意境。“惭君此倾听,本不为君弹”,诗人在此处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中的琴声不仅是对环境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如“寡鹤当徽怨,秋泉应指寒”,用孤鹤的哀怨和秋泉的寒意来象征琴声中的哀怨和清冷。既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在寂静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动静结合:以“松寂风初定”的静景开篇,再通过“试拨一声看”引出动景,动静结合,诗人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偶然拨动琴弦,试听琴声。使画面更加生动。直抒胸臆:尾联“惭君此倾听,本不为君弹”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和歉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弹琴并非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出于内心的热爱和追求。这种淡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2. 分段赏析

首联“松寂风初定,琴清夜欲阑”,以“松寂”与“风初定”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外界环境的平静。而“琴清夜欲阑”则点出时间已近深夜,琴声在这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澈悠扬。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与音乐的结合,为全诗定下了清幽的基调。颔联“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说是因为万籁俱寂,他才偶然间试着拨动琴弦,发出一声清脆的音响。这里的“偶因”与“试拨”透露出一种随性与自然,仿佛琴声是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淌而出,而非刻意为之。颈联“寡鹤当徽怨,秋泉应指寒”,这两句通过比喻,将琴声与孤鹤的哀怨、秋泉的寒意相联系,进一步深化了琴声的意境。孤鹤的哀怨象征着内心的孤寂与忧伤,而秋泉的寒意则暗示着琴声中的清冷与凄美。这种象征与比喻的手法,使得琴声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尾联“惭君此倾听,本不为君弹”,诗人在此处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他说虽然你如此专注地倾听我的琴声,但其实我弹琴并非为了你。这里的“惭”字并非真正的惭愧,而是一种自嘲与谦逊,暗示着诗人弹琴更多是为了自我抒发与心灵寄托,而非为了取悦他人。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与超脱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杂曲歌辞·杨柳枝》

下一篇:唐·白居易《高仆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