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垢尘不污玉":污垢和尘土并不能污染美玉,
# 垢尘不污玉:《管子·水地》:“(玉)鲜而不垢,洁也。”垢尘:污垢、尘土。污:污染。
"灵凤不啄膻":有灵气的凤凰从来不啄食味道难闻的腐肉。
# 灵凤不啄膻:《太平御览·羽族部》引《乐计图》:“(凤)不啄生虫。”灵凤:凤凰。凤:一作龟。膻:有难闻味道的肉。
"呜呼陶靖节":靖节先生啊,
# 陶靖节:陶渊明死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呜呼:叹词。
"生彼晋宋间":您生于晋宋之交的那个时代。
"心实有所守":内心有所坚守,
# 心实有所守:“心实”二句:意为陶渊明内心实为晋朝守臣节,而不便明说。这是古人的普遍看法。如《宋书·隐逸传》:“自以曾祖(陶侃)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口终不能言":所以有些话从不说出口。
"永惟孤竹子":永生的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
# 永惟孤竹子:“永惟”二句:意为长久思念周初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人。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君位,逃走不受。周武王进军伐商,两人劝阻不成,遂隐居首阳山。后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终致饿死。惟:思念。孤竹子: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即伯夷、叔齐。孤竹:商、周时小国,在今河北卢龙县南。
"拂衣首阳山":一起饿死在首阳山上。
# 首阳山: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受周武王的征召,隐居首阳山,绝食而死。首阳山,地址有多处,准确地点不详,一说在今山西永济市南。,拂衣:抖动衣服,表示某种激动的感情。这里指代隐居。
"夷齐各一身":伯夷、叔齐只有他们自己,
"穷饿未为难":贫穷挨饿并不算难事。
# 为:一作能。
"先生有五男":先生您有五个儿子,
# 先生有五男:“先生”二句: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俨、俟、份、佚、佟。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与之同饥寒":他们都跟您一同挨饿受冻。
"肠中食不充":肚子里没有食物,
"身上衣不完":身上的衣服也不遮体。
"连征竟不起":您受朝廷的多次征召也不去做官,
# 连征竟不起:“连征”句:朝廷连续征召最终也没有出来做官。颜延之《陶征士诔》:“有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到。”征:朝廷征召做官。竟,最终。起:指应征召。
"斯可谓真贤":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贤人。
"我生君之后":我生在您之后,
"相去五百年":我们生活的时代相距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每当读到您的《五柳先生传》,
# 五柳传:即《五柳先生传》。文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其后列叙此人清高的品格和作风,实际上是陶渊明的自述。
"目想心拳拳":都会真诚地想到您,仿佛您就在眼前。
# 拳拳:恳切的样子。,目想:仰望,凝思。
"昔常咏遗风":从前经常诵读您留下来的诗文,
"著为十六篇":也曾模仿您的诗风作了十六首诗。
# 十六篇:白居易曾模仿陶渊明的诗风作《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今来访故宅":我现在来拜访您的故居,
"森若君在前":就好像您令人敬畏地站在我面前一样。
# 君:古代男子的尊称,您。,森:严肃的样子。一作参。
"不慕尊有酒":我不羡慕您的酒樽里有酒,
# 尊有酒:语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不慕琴无弦":也不羡慕古琴没有琴弦。
# 琴无弦:陶渊明不懂音乐,而备无弦琴一张,酒后常抚弄以寄托心意。
"慕君遗荣利":他们的故事只羡慕您能够抛弃荣华利禄,
# 遗:抛弃。
"老死此丘园":老死在这田园之中。
# 丘园:田园。,此:一作在。
"柴桑古村落":在您的故里古村落柴桑,
"栗里旧山川":在您曾经居住过的栗里旧地。
"不见篱下菊":已见不到您当年在篱笆边种下的菊花,
# 篱下菊:语本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余墟中烟":只剩下炊烟还在升起。
# 墟中烟:村落里的炊烟。语本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您的子孙后来虽然默默无名,
"族氏犹未迁":但是还没有人迁徙到别的地方。
# 族氏:家族。
"每逢姓陶人":每当碰到一个姓陶的人,
"使我心依然":都依然会让我内心怀念您。
# 依然:留恋不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通过对陶渊明生平事迹、品格操守的叙述,以及对其故居的探访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这位历史人物舍弃荣利、隐逸田园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格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两句,“篱下菊”是陶渊明的经典意象,代表着他的隐逸生活,如今已不见踪影,这是虚写;“墟中烟”说只剩下村落里的炊烟,这是当下实景是实写。前者暗示往昔难追,后者显露今日荒凉,虚实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共十六句,分三节进行赏析。第一节:“垢尘不污玉”到“斯可谓真贤”起笔即盛赞,将对陶公的崇敬之情推上高潮。“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起兴开篇,将陶渊明比作纯洁无瑕的玉和灵凤,形象地展现出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拒庸腐而不沾的高洁品质。“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点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晋宋易代之际,政治黑暗,世风污浊,而陶渊明却能坚守内心,实属难得。“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内心的坚守,虽有是非观念却无法言说,饱含着诗人对其生不逢时的慨叹与惋惜。同时,诗人联想到伯夷、叔齐,他们虽饿死首阳山,但只是孑然一身,而陶渊明不仅要坚守自我,还要面对全家饥寒的困境,更凸显出其“真贤”的形象。诗人如此写,既是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的赞美,将对陶公的崇敬之情推上高潮。第二节:“我生君之后”到“森若君在前”自述对陶渊明的仰慕,说与其早有神交,早就神往,早存夙愿,所以才来到其心中的圣地。“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诗人点明自己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差距,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追慕之情跨越了漫长的时空。“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五柳传”即《五柳先生传》,传神地描绘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清操峻节,诗人每次阅读都心生向往,可见其敬仰之深。“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诗人曾写过十六首《效陶潜体诗》来歌咏陶渊明的遗风,体现了他对陶渊明精神的追随和模仿。“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诗人亲临陶渊明的旧宅,仿佛能见到陶渊明本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和追思推向了高潮,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第三节:“不慕尊有酒”到“使我心依然”结合自身的处境而盛赞陶公固穷守节、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诗人表明自己不羡慕陶渊明生活中的酒和琴,而是“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即敬仰他抛弃荣华利禄,甘愿在田园中度过一生的高尚情操。“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描绘了陶渊明故居周边的环境,一个“古”字和一个“旧”字,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篱下菊”是陶渊明的经典意象,代表着他的隐逸生活,如今已不见踪影,只剩下村落里的炊烟,这种对比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虽然陶渊明的后裔已默默无闻,但家族的姓氏依然延续,诗人每逢姓陶的人,都会心生依恋,进一步深化了他对陶渊明的敬重和怀念之情,也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 陶潜家于柴桑,即今之楚城乡也。去宅北三里许,有靖节墓。唐白居易有《访陶公旧宅》诗。
明曹学佺《名胜志》
上一篇:唐·白居易《湖上夜饮》
下一篇:唐·白居易《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