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ì
jiào
ǒu
yí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guān
chū
hòu
guī
lái
tiān
míng
qián
shuì
jiào
shí
zuò
liáng
gèng
shì
shēn
xīn
ān
shuí
zhī

译文

在刚刚辞去官职的夜晚归来家中,在天将要亮的前夕从睡梦中醒来。起身坐着思量一番更觉得无事一身轻,这身心的安乐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

逐句剖析

"官初罢后归来夜":在刚刚辞去官职的夜晚归来家中,

"天欲明前睡觉时":在天将要亮的前夕从睡梦中醒来。

"起坐思量更无事":起身坐着思量一番更觉得无事一身轻,

"身心安乐复谁知":这身心的安乐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睡觉偶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白居易罢官归家后的生活为题材,通过描绘他罢官后夜晚归来、黎明前自然醒来的闲适场景,展现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的身心放松。诗中“起坐思量更无事”一句,简洁地勾勒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状态,而“身心安乐复谁知”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安乐生活的满足与自得。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与宁静的心境,抒发了身心安乐却无人分享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彼时白居易已62岁,居住于河南省洛阳市。据相关记载,当时白居易担任河南尹一职,因朝廷内部党争纷争激烈、局势复杂,他主动上书请求辞去官职,诗中所提及的“官初罢”正是暗指这一事件。这首作品创作于833年,地点是白居易在洛阳的宅邸,生动地反映出他晚年官职初罢之后,转而追求闲适自在生活的精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闲适诗。介绍了自己罢官归来后夜中睡醒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身心安乐、自得其乐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句“官初罢后归来夜”,白居易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出自己罢官归家的时间背景。这一时刻的选择,既暗示了诗人从官场喧嚣中抽离,回归宁静生活的起始,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闲适、淡然的基调。次句“天欲明前睡觉时”,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罢官后的生活状态:无需遵循官场的作息,可以随心所欲地安睡至黎明前。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生活的自在与闲适,也透露出他对这种无拘无束生活的享受与满足。第三句“起坐思量更无事”,诗人起床后静坐思考,发现已无官场琐事缠身,内心一片空明。这里的“更无事”,不仅指外在事务的空缺,更体现了诗人内心对名利得失的看淡与超脱。末句“身心安乐复谁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身心安乐、自在逍遥的心境。这种安乐,非外人所能轻易理解,只有经历过官场浮沉、看透世事沧桑的诗人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令狐尚书许过弊居先赠长句》

下一篇:唐·白居易《长安闲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