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人渡泉声":走过木板桥时耳畔传来泉水的叮咚声,
"茅檐日午鸡鸣":正午时分茅草屋檐下传来悠长的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莫要责怪焙茶时烟雾缭绕,
# 焙:用微火烘。,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却喜晒谷天晴":且看晴日晒谷农人心中满是欢喜。
中唐诗人
张继(?~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年。其诗多登临纪行、赠答之作,风格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诗多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其意境幽远,脍炙人口。明人辑有《张祠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描绘生活小事的诗。描绘了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白描生活场景,前后幅句式变化,虽对起对结却无单调板滞之感;营造了轻快自然、清新朴素的氛围;体现了诗的风格和内容高度和谐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作者不经心地道出生活小事却给人美的艺术享受的效果。
2. 分段赏析
“板桥人渡泉声",描写了旅途中看到的景象。作者走过山溪上的木板桥时,耳边传来流水的声响。虽没直接写山,但通过“板桥”和"流水声"这些山中元素,自然营造出山间行走的氛围。”人渡泉声“这种说法看似矛盾,却生动表现了人过桥时被流水声环绕的真实体验。“泉声的“声”字让泉水显得鲜活,用声音突显出山间的寂静。这句既描绘了农家的周边环境,也含蓄点出了“经过”的动作。“人渡”中的“人”其实是诗人自己,但写法像是站在画外观察自己,把情感表达和景色融为一体。短短七个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亲耳听到流水声,感受到作者走进幽静山林时的轻松愉悦。“茅檐日午鸡鸣”展现的是诗人翻山越岭后抵达农家院落的场景。鸡鸣本是寻常景致,但在此处却为深山农舍注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简陋的茅草屋与正午时分的鸡鸣声相映成趣,看似打破了山间的静谧,实则更凸显出山居特有的闲适安宁。诗句每两字一组,形成“茅檐—日午—鸡鸣”的递进式画面,与首句“板桥—人渡—泉声”形成工整对应,体现六言诗特有的对称结构。全句采用两字一顿的节奏划分,配合下平声八庚韵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感。“莫嗔焙茶烟暗”是山农陪着作者焙茶时表达歉意的话。前两句从环境下笔,点出了人物,而这一句从人物下笔,带出了环境。写法的变化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前面加上“莫嗔”二字,就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情感。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薰的语气中,能看出他爽直的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合情合理又充满人情味。“却喜晒谷天晴”与第三句紧密呼应。南方山区收获时节多云雨,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很有代表性。紧接“莫嗔”之后,第四句再用“却喜”二字,体现出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让山农的形象更加鲜明,也让整首诗的明快风格更加突出。
3. 作品点评
这首六言绝句虽也采用对起对结的格式,但全用质朴自然的语言白描,前后句式有所变化,读起来毫不觉得单调呆板,而是显得十分轻快自然、清新质朴,诗的风格和内容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若按司空图的《诗品》分类,这首诗似乎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类。作者如同不经意说出一件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 “中唐诗人顾况的这首《过山农家》,同样饶有画意,却是地道的山村风光、农家本色,于质朴清淡的笔墨中含有一种真淳的生活美。”“顾况这首六言绝句虽也采取对起对结的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的句式与写法又有变化,读来便丝毫不感到单调板滞,而是显得轻快自如。诗的内容和格调呈现出高度的和谐。”
现代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淳朴的山村风光图——读顾况《过山农家》诗
下一篇:唐·张继《奉寄皇甫补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