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延寿画欲通神":毛延寿善画美女,他的画真能通神,
"忍为黄金不顾人":他贪图的只是黄金,他只认黄金不认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王昭君马上弹着琵琶,怨愤地踏上沙漠行程,
# 马上琵琶:据石崇《王明君词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明君,即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汉宫长有隔生春":君不见那汉朝宫廷,长有隔生春的怨魂。
# 汉宫长有隔生春:谓昭君纵有春风面,可惜远嫁匈奴,汉宫中永远见不到她,如同隔世也。隔生:隔世。生:一作山。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借王昭君的故事,以毛延寿为求黄金而不顾王昭君美貌致使其远嫁塞外的情节为切入点,描绘了王昭君“马上琵琶行万里”的凄凉远行画面。诗中作者以王昭君自况,体现了对汉宫(喻指当时朝廷)的讽刺,表达了对牛党中类似令狐绹之辈只为私利而不奖拔贤才的感叹,同时抒发了自己沉沦幕府、今生无望入朝为官,只能寄希望于后世留名的无奈与凄惋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诗人借王昭君的故事,以毛延寿贪财不公正画人讽刺汉宫的绝灭人性,以及牛党中类似令狐绹辈只为私利不奖拔贤才,批判当时的政治环境。比喻:将毛延寿画技“欲通神”比作牛党中如令狐绹辈“言能通天”,形象地揭示其自恃权势的状态。托物言志:以王昭君的遭遇自况,王昭君远走万里的命运与自己一生漂泊沉沦于幕府相似,借王昭君表达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渴望后世能被赏识的情感。象征:“隔生春”象征着诗人才华当世无人赏识,如同王昭君的美貌与价值在汉宫时未被珍视,直到隔世之后才可能被认知,寓意深刻。
3. 分段赏析
《王昭君》第一句“毛延寿画欲通神”,从语言炼字角度看,“欲通神”三字突出毛延寿画技高超,似能通神;从表达技巧而言,借指牛党中如令狐绹辈自恃能通天,为后文讽刺铺垫。从内容主题上,此句通过写毛延寿画技,暗指朝廷中类似人物的情况,引发对汉宫的讽刺之意。第二句“忍为黄金不顾人”,语言直白通俗,“忍为”一词强烈地表达出对毛延寿为黄金不顾王昭君命运的批判;在表达技巧上,以毛延寿贪图黄金,类比朝廷中只为一党私利不奖拔贤才的现象,讽刺意味浓厚,深刻揭示了汉宫的不良风气和黑暗本质。第三句“马上琵琶行万里”,从形象塑造上,生动展现出王昭君怀抱琵琶骑马远行的凄凉形象;从内容主题看,诗人以明妃自况,表达自己如王昭君般漂泊沉沦的命运,寄寓了自身的无奈与哀伤之情。第四句“汉宫长有隔生春”,“长有”二字为诗眼,强调汉宫这种绝灭人性的状况长久存在。从表达技巧上,一语双关,既可以理解为青冢上死后才有的春色,也可指汉宫留存的昭君美貌却无人赏识于生前,借此批判汉宫的本质,抒发自己才华不被当世赏识的愤懑,体现了一切志士才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