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剑飞来不易销":神险飞跃进水中永远也不会销蚀,
# 销:销蚀。,易:一作是。,神剑:龙剑。传说有人得丰城双宝剑,后化龙入水。《晋书·张华传》谓丰城有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后化为双龙飞去。
"碧潭珍重驻兰桡":这碧绿的江潭值得人珍重,让我在这里停下兰舟。
# 兰桡:木兰舟,对舟的美称。桡,船桨。,驻:停止。,碧潭:指黑龙潭。
"自携明月移灯疾":想当年龙女以明珠作灯在潭中轻盈飞行,
# 疾:迅速。,明月:夜明珠。《天问》:“烛龙何照?”烛龙是古代神话中一种照明的神物,其照明方法有二说:一说烛龙以目照明;一说衔灯照明。
"欲就行云散锦遥":要升到天宫去,鼓起波纹就象锦霞缭绕。
# 遥:长也。,散锦:散开了龙身上的锦鳞。,行云:指男女之情。
"河伯轩窗通贝阙":那神奇的珠宫贝阙何等的辉煌壮丽,
# 贝阙:龙宫。,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神。黄河水神,一名冯夷。
"水宫帷箔卷冰绡":轩窗的帷帘飘卷犹如一重重玉锦冰绡。
# 冰绡:即鲛绡,海上鲛人所织的薄纱。,帷箔:原指用苇子或秫秸织成的帘子,此指龙宫用鲛绡制作的帘子。箔:帘子。,水宫:水上宫殿。
"他时燕脯无人寄":只可惜此时此刻再没有人寄送燕脯,
# 燕脯:烧好的燕子肉。《梁四公记》:“杰公乃命子春兄弟赍烧燕五百枚,入震泽中洞庭山洞穴,以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以大珠三、小珠七以报,子春乘龙载珠还国。”干燕肉,传说是龙喜欢吃的食物。
"雨满空城蕙叶雕":看空落落的利州城蕙叶凋零秋雨潇潇。
# 蕙叶雕:言蕙草已枯,隐指金轮之已逝。蕙,香草,常以喻女子仪态之美及秉性贤淑。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江潭流传的传说作为叙事脉络,巧妙地将神话意象与历史哲理相结合,深情地缅怀了武则天,并对后世对她的冷漠态度表达了深切的感慨。同时,诗中亦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坎坷身世的伤感与哀叹。
2. 写作手法
象征:“神剑飞来不易销”以神剑象征武则天(金轮则天皇帝)的非凡气运,暗合题注“感孕金轮所”的帝王诞生传说,通过神秘意象奠定全诗基调。用典:颈联“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化用《楚辞·九歌》河伯神话,以水神宫殿的贝阙冰绡暗喻武则天出生地的神秘特质,通过典籍重构烘托传奇色彩。通感:“水宫帷箔卷冰绡”将视觉的晶莹(冰)与触觉的柔滑(绡)相融,通过感官互通强化神话世界的奇幻质感;“散锦遥”将云霞视觉转化为织锦触觉,拓展意象维度。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巧妙引用神剑藏于龙潭的典故作为引子,虽然神剑的真正藏匿之处并非利州江潭,但此处借以比喻,强调了其不朽与永恒,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赞叹。紧接着的“珍重”二字,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江潭——传说中武则天诞生之地的崇敬与珍视,以至于路经此地时,不禁停舟凭吊,此情此景,丝毫不见讥讽之意。颔联则转而以龙女传说为寄托,虽然龙女的居所亦非此处,但诗人借此描绘了一幅龙女在潭中飞翔,以明珠为灯,波纹如锦、绚烂夺目的画面,象征着武则天昔日帝业的辉煌与灿烂。过往的注家往往将“行云”、“行雨”曲解为低俗之意,实则是对诗歌意境的误解,忽略了其神奇色彩与壮丽氛围的营造。颈联继续渲染龙宫的辉煌与壮观,与颔联共同构成了对武则天昔日事业兴旺的象征,两联相映成趣,为后文对比今日的寂寥做了铺垫。尾联则流露出深沉的感慨与寓意,一方面以利州城的冷清与武则天的昔日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感叹世事无常、荣枯难料;另一方面,也为后人对武则天的冷漠与遗忘感到悲伤。武则天在位时重视人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她寂寞境遇的不平与同情,同时也寄寓了自己身世坎坷、怀才不遇的感慨。这份凄凉与郁闷,如同满目凋零的景象,深深烙印在诗人的心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浸润着深切的缅怀之情,诗人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追忆武则天的历史功业,既对后世冷落这位传奇女皇的境遇发出沉痛叹息,又巧妙融入自身宦海浮沉的苍凉感慨。
# 武后见骆宾王檄文,犹以为斯人沦落,宰相之过。义山为令狐绚所摈,白首使府,天子曾不知其姓名,有不与后同时之恨。故因过其所生之地,停舟赋诗。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明月”、“行云”一联,言其宽阔,是从潭上摹写。“河伯”、“水宫”一联,言其幽深,是从潭下想象。
清陆昆曾《李义山七律诗解》
# 神韵可玩。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上一篇:唐·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下一篇:唐·李商隐《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