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莲花谁所共":以白石连花奉寄楚公,言白石莲花自在佛前。
# 共:共,即供。,白石莲花:指用白石凿成的莲花状佛前灯台。
"六时长捧佛前灯":将老病楚公自在西山;白石莲花既不雕镌应入西山,西山老僧又不起心欲此石莲。
# 六时:冯浩注《魏书·释老志》:六时礼拜。愚按: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传》: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空庭苔藓饶霜露":在清霜寒露降满苔藓的夜里,
"时梦西山老病僧":经常梦到他这位老朋友。
"大海龙宫无限地":龙宫与雁塔一样的极高。
# 龙宫:朱注《法华经》: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冯日:佛家每谓经典为法海藏,譬如大海,是众宝藏也,亦日龙藏。《佛说法海经》:大海之中,神龙所居。诸龙妙德难量,造天宫,品物之类,无不仰之,吾僧法亦复如是。《纂灵记》:华严大经,龙宫有三本,佛灭度后六百年,有龙树菩萨入龙宫,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流传天竺,即今所传华严经也。庾信碑文:龙藏之所不尽。
"漫夸鹙子真罗汉":以舍利弗为代表的阿罗汉,
# 真罗汉:冯浩注《四十二章经》:阿罗汉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修行本起经》:得一心者,万邪灭矣,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鹙子:指舍利弗。道源注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为名。,漫:冯浩曰:漫通。鹙子:指舍利弗。道源注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为名。以其取涅架一日之价,故不知有上乘,亦非真阿罗汉。佛为授记,乃知真是佛子,得佛法分。冯浩注:《因果经》:舍利弗者,于智慧中最为第一。世尊为舍利弗广说四谛,即得阿罗汉果。《法华经音释》:舍利弗,此云鹜子,连母为名。其母名舍利,眼如鹙鹭,身形美好,弗即子也。
"不会牛车是上乘":不会最上乘义,停留在小乘极果,不以成佛为最究竟之目标,直到法华会上, 方才回小向大,发愿成佛。
# 牛车是上乘:牛车上乘:朱注《法华经》:长者以牛车、羊车、鹿车立门外,引诸子出离火宅。《释迦成道记》注: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俱以运载为义。前二乘,方便施设,惟大白牛车是实引重致远,不遗一物。《传灯录》:若顿悟自心即佛,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冯浩注《妙法莲华经》:长者诸子于火宅中恋著戏处,无求出意。长者设方便,言羊车、鹿车、牛车在门外,可以游戏,随汝所欲,皆当与汝。诸子争出火宅,白父,愿时赐与。尔时长者各赐一大车珍奇杂宝而庄严之,驾以白牛。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佛告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火宅为说三乘,声闻乘如求羊车,辟支佛乘如求鹿车,佛乘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如求牛车。如来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佛前白石莲花灯台的意象与禅宗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楚公的深切怀念,以及在人生困顿中借佛理寻求超脱、自我策励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想象:“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在诗人的想象里,佛境宛如一片浩瀚无垠的净土,不仅广袤得没有边际,更透着一种澄澈宁静、光明朗彻的特质。诗人凭借这般精妙的笔触,将南山老僧所居之境勾勒得美轮美奂,令人心驰神往。
3. 分段赏析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诗开篇即紧扣主题,描绘了寺院中的石灯台——“白石莲花”。这石灯台以白石雕琢成莲花之形,正如《道源》所注,用以捧灯于佛前。其中的“共”字,实乃“供”之通假,意即供奉。而“六时”一词,源自《大唐西域记》,指的是一日一夜的六个时段,合为如今的二十四小时。这白石莲花灯台,日夜不息地在佛前燃亮灯火,实为佛家不可或缺之物。“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接下两句,诗人因见院中秋色,不禁思念起西山的那位老僧。他描绘了一幅深秋之景:木叶落尽,连院中的苔藓也难逃寒秋的侵袭,在重重霜露之下显得衰败不堪。此情此景,让诗人不禁担忧起南山老僧的安危。于是,他引经据典,想象着僧人所处的佛家圣地之景:“大海龙宫广阔无垠,诸天雁塔层叠高耸。”《法华经》中曾述及舍利佛文殊师乘千叶莲花从大海龙宫涌出,居于虚空之中。此处的“天”非我们常言的天空,而是佛经中所说的三界二十八天,是佛家清净光明的胜境。而“雁塔”之典,则源于《大唐西域记》中雁自投身亡以供僧食的感人故事。诗人以此描绘出南山老僧所处之境的宁静与美好。“漫夸骛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最后两句,诗人以赞语赠予“楚公”,言及“骛子”即舍利弗为真罗汉,修行得道,道法高深。然而,他却说舍利弗“不会牛车是上乘”。这里的“牛车”与“上乘”皆是佛家术语,出自《妙法莲花经》。经中言,如来佛曾为众僧说三乘,其中佛乘为最高,如求牛车,能利益天人,度脱一切。诗人以此赞扬“楚公”对佛家大乘要道的深刻理解,暗指其修行境界之高远。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禅宗哲理的演绎上稍显蹈虚凌空,未能突破宗教譬喻的共性框架;然其运典技法却别具匠心,如以白石莲花暗合《法华经》意象,借秋山月色隐括王维辋川诗境,皆能不着痕迹地织入禅理肌理。这种典故与禅思的水乳交融,较之晚唐普遍存在的佛典堆砌之风,更显清通圆融之妙。
# 前四句可姿逸之姿,而三四句尤佳,后四句嫌禅偈气。
清纪晓岚
# 不会句似有所讽。
清朱彝尊
# 只起二句是题白石莲花,下皆寄怀楚公。言当此霜露既降,时以公之老病为忧,故梦寐往往见之。大海龙宫,言道之广远不可涯量,故日无限地;诸天雁塔,言道之崇高不可瞻仰,故日几多层。此极力赞叹楚公也。结句言公为引重致远之器,有如大白牛车,能载一切,岂如鹜子不知上乘,而犹烦我佛之授记也耶?
清陆陇其
# 白石莲花必楚公庭中供养之物,故题此以寄求法之意。言此石莲,常得亲近佛灯,而我之梦寐皈依,不啻在空庭苔藓之间,承事几仗也。但佛灯所照,大干世界,浩浩茫茫,非寻常小智之人,可以徼幸得法,虽智慧如舍利弗,非佛亲为授记,不能得最上乘,证真罗汉果。钝根如我,不知何以得出沉冥耶?
清姚培谦
# 石莲捧佛灯,喻不染心也。霜露之感,时梦老僧。龙宫地广,雁塔天高,楚公到此矣。古所称真罗汉者,皆不及楚公臻上乘也。
清屈复
# 五六句言道之广远崇高。
清袁枚
# 在东川作也。西山随处可称,而自东川则尤确。下半喻职官之多,阶品之积,及我不得效用朝家,而惟寄身使府,譬之说法,徒叹小乘耳。义山斯时因病耽禅,可于言外参悟。
清冯浩
# 诗本无深意,惟楚公未详何僧耳。西山随处可称,不必定在东川;即谓东川尤确,而诗云时梦西山老病僧矣,亦必东川归后情事始合。冯说进退失据。至所解言外之意,沾滞皮附,益无论矣。
清张采田
# 陆笺是。诗或如张氏所云,作于东川归后,然身在东川,遥梦西山老病僧亦可通。义山在东川耽于佛道,作此类诗之可能性极大。
清刘大櫆
# 颈联不对,亦如五律格调。
清朱彝尊
# 此古体非律诗。
清何焯
# 按此诗乃两绝句,以韵同占叶,误合为一律耳。静心体会,则知章法于绝,则正闰之地位分明;于律,则首尾之抟结散涣。不敢擅分,姑识之以俟说诗解颐者焉。
清程梦星
上一篇:唐·李商隐《郑州献从叔舍人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