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g
xīn
kāi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liù
bǎi
shāng
gòng
wén
fēng
fáng
chūn
jǐng
chū
xūn
xiàng
quán
jiān
biàn
rén
cóng
shù
miǎo
fēn
gèng
shuí
kāi
jié
jìng
shàng
qīng
yún

译文

商於这条长达六百里的道路,其崎岖难行自古以来众人皆知。暮春时节,路旁蜂房星罗棋布,日光初斜,地面仿若暗藏虎阱般危险。山路蜿蜒,需沿着泉流的走向才能辨别路径,行人在山林间穿行,仿佛是从树梢顶端分开枝叶前行。究竟还有谁能开辟出一条便捷的道路,让我能迅速地向着高远的青云攀升呢。

逐句剖析

"六百商於路":商於这条长达六百里的道路,

"崎岖古共闻":其崎岖难行自古以来众人皆知。

"蜂房春欲暮":暮春时节,路旁蜂房星罗棋布,

"虎阱日初曛":日光初斜,地面仿若暗藏虎阱般危险。

# 曛:黄昏时落日之余辉。,虎阱:猎虎的陷阱。

"路向泉间辨":山路蜿蜒,需沿着泉流的走向才能辨别路径,

"人从树杪分":行人在山林间穿行,仿佛是从树梢顶端分开枝叶前行。

# 树杪:榭梢。

"更谁开捷径":究竟还有谁能开辟出一条便捷的道路,

# 捷径:便道。《新唐书》载,贞元七年(791),刺史李西华自蓝田关至内乡,新开道路七百余里,从而大大缩短了荆楚通往京城竹路程。此处为双关语,含有期望他人荐拔自己,走一条平坦的入仕道路之意。

"速拟上青云":让我能迅速地向着高远的青云攀升呢。

# 青云:驿站名,在商州。由于有了便道,到青云的速度加快了。此外亦为双关语,含有直上青云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商於新开路》出自唐代杰出诗人李商隐之手,是一首格律严谨的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李商隐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商於地区的独特风貌与自身的感悟。首联伊始,诗人便直陈商於古道长久以来的崎岖难行之状,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别具匠心,运用动物与时节(天文)相对仗的精巧手法,生动展现山间崖壁之上蜂房密布的景象,与古道的崎岖相互映衬,增添了画面感与意境深度。颈联则着重刻画商於路周边景色,茂密树林映入眼帘,进一步渲染出此地的幽深与独特。而尾联堪称精妙,诗人巧用“青云”一词进行双关,既描绘眼前实景,又巧妙点明主旨,含蓄之中蕴含深意。整首诗以写景纪行为主,於字里行间运用双关之语,并在最后一联委婉传达出自身的情感与期望,使诗歌的主旨得以升华。李商隐面对商於的此情此景,委婉地流露出希望在仕途上能有人为自己开辟一条捷径,从而得以迅速青云直上的迫切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大中元年(847年)。当时,李商隐早年为了应举,频繁往来于京洛途中。在一次途径商於路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那时,人们往来京洛或者长安与济源之间,通常会选择函潼大道,极少有人会特意绕道数百里前往商州一线。然而,商於这条路却是从长安通往襄汉以及湘南、交广、桂管地区的重要通道。大中元年,李商隐跟随郑亚前往桂林任职,恰好途经此地。一路上,商於路的独特景致与复杂路况深深触动了他,加之自身对仕途的诸多思考,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商於新开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以写景纪行为主,在对商於新开路的细致描绘中,语带双关。诗人面对商於路的种种景象,表面是在描述路途状况,实则委婉地抒发内心渴望。他希望在仕途上能有人为其开辟一条捷径,如同这新开的道路一般,助其能够迅速青云直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李商隐一生仕途不顺,屡遭挫折,此诗正是他借景抒情,将对仕途顺遂的期盼融入到对商於新开路的描写之中。

2. 写作手法

比喻:在颔联中,将凸起路面比作蜂房,低洼路面比作虎阱。这种比喻使抽象的道路崎岖变得具体可感,读者能直观地想象到路面的复杂状况,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道路的难行,也为暗喻仕途的坎坷奠定了基础,让读者更易理解诗人对仕途艰难的感慨。双关:尾联的“青云”一词,既实指天空中的青云,描绘了眼前高远的天空景象;又暗指仕途上的飞黄腾达。通过这一双关,诗人将写景与抒情巧妙融合,含蓄地表达出自己渴望在仕途上快速晋升的愿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诗人便以一种宏大的视角,道出商於路长达六百里,其崎岖难行自古以来便广为人知。这不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也让读者对这条道路的艰难有了初步认知。颔联“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描绘出暮春时节,道路旁蜂房密集,在夕阳余晖下,又似隐藏着虎阱般危险。“蜂房”与“虎阱”的意象,生动展现了道路周边环境的复杂与险恶,也暗示了人生旅途的艰难险阻。颈联“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进一步描绘道路的险峻。道路蜿蜒曲折,需要凭借泉流来辨别方向;行人行走其中,仿佛从树梢间穿行,可见道路狭窄且地势起伏之大。这两句通过对行路细节的刻画,将商於路的难行具象化,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在旅途中的艰辛。尾联“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笔锋一转,从对道路的描写转向内心的渴望。诗人在经历了商於路的艰难后,不禁发出感慨,希望能有人开辟一条捷径,助自己迅速平步青云。这里的“青云”一语双关,既指高远的天空,也象征着仕途的飞黄腾达。此句不仅是诗人对自身仕途的期盼,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中艰难处境的无奈与不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过伊仆射旧宅》

下一篇:唐·李商隐《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