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yáo
xiào
ǒu
shū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gǒng
lín
zhōu
dào
huāng
tái
yīn
gǎn
jiāng
chū
wèi
diào
táo
lái
liǎng
bìn
péng
cháng
luàn
shuāng
móu
xuè
kāi
shèng
cháo
dūn
ěr
lèi
fēi
rén
āi

译文

墓旁合抱的树木紧邻大路,守孝的草庐荒废,积满陈年青苔。姚孝子的孝心感动天地,如姜诗故事中鲤鱼因感念孝行而跃出,又如陶侃丧母时仙鹤飞来吊唁。​​他两鬓头发常年蓬乱,双眼因痛哭充血难以睁开。圣明的朝廷褒扬此类孝行,不仅过路人为之哀伤,天下皆为之动容。

逐句剖析

"拱木临周道":墓旁合抱的树木紧邻大路,

"荒庐积古苔":守孝的草庐荒废,积满陈年青苔。

"鱼因感姜出":姚孝子的孝心感动天地,如姜诗故事中鲤鱼因感念孝行而跃出,

"鹤为吊陶来":又如陶侃丧母时仙鹤飞来吊唁。​​

"两鬓蓬常乱":他两鬓头发常年蓬乱,

"双眸血不开":双眼因痛哭充血难以睁开。

"圣朝敦尔类":圣明的朝廷褒扬此类孝行,

"非独路人哀":不仅过路人为之哀伤,天下皆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姚孝子庐偶书》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于公元844年写成的一首五言律诗。当诗人偶过姚孝子故居,目睹眼前“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的荒败之景,不禁心绪翻涌。诗中运用了“吊鹤”与“姜诗跃鲤”的意象典故,辅以“两鬓蓬乱”“双目泣血般无神”等饱含悲情的刻画,深切传达了对逝者的追忆与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姚孝子庐偶书》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时李商隐路过河北满城姚孝子故居。据《李商隐诗要注新笺》考证,该诗与李商隐生平游历轨迹关联紧密,体现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颂孝诗。该诗通过凭吊唐代孝子姚栖筠的荒芜庐墓,抒发了对孝道精神的礼赞,并暗含自身的身世之悲与时代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鱼因感姜出”借用东汉孝子​​姜诗​​的传说。姜诗与妻子侍母至孝,因母亲嗜食鱼饮江水,二人每日捕鱼取水。姜诗溺亡后,其妻仍坚持尽孝,感动上苍,家中涌泉跃鲤。诗人以姜诗的孝行暗喻姚栖筠的至孝(伯母去世后结庐守墓),强调其孝心感天动地。将自然物(鱼)拟人化,暗示孝道可通天地,烘托姚孝子事迹的悲怆与崇高。“鹤为吊陶来”引用东晋​​陶侃​​葬母时,双鹤化客吊唁的异事(《世说新语·贤媛》注引《陶侃别传》),鹤为仙禽,其吊唁行为赋予姚孝子哀思以超验色彩,暗示其孝行已达神明共鉴之境。串联陶侃、姜诗等先贤,构建孝道传统的延续性,凸显姚孝子在儒家伦理谱系中的位置。借古讽今:“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借古代姚孝子的真孝行,暗讽当下社会虚名伪孝之风,以古之“实”显今之“虚”,既强化了对真孝的推崇,又使对时弊的批判更含蓄有力,引发读者对孝德本质与社会风气的反思。触景生情:“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诗人目睹墓旁合抱的古木(拱木)紧邻大道,守孝的庐舍荒废苔藓遍布。此景直接触动诗人对时间流逝与生命寂灭的感慨。化用:​​“拱木临周道”,“拱木”源自《左传》“拱木不生危”,指墓地巨树;“周道”化用《诗经·小雅》“周道如砥”,原指平坦官道。以“周道”的熙攘反衬“拱木”的孤寂,凸显孝子庐的荒僻沧桑,暗含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慨叹。

3. 分段赏析

首联:“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以景物起笔,“拱木”指墓旁合抱的树木,暗喻岁月之久;“周道”即大道,点明姚孝子庐位于交通要道旁。次句“荒庐积古苔”描绘守墓草庐的荒寂,青苔遍布,暗示庐舍经年未修,与“拱木”呼应,凸显时光流逝的苍凉。两句未直言孝子,却以荒芜之景烘托其守墓的孤寂与坚持。颔联:“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用典,借历史孝子事迹赞姚栖筠。“鱼感姜出”化用东汉姜诗孝母典故:姜诗侍母至孝,感动天地,家中涌泉跃鲤供母食用;“鹤为吊陶”指东晋陶侃丧母时,双鹤化客吊唁。李商隐以姜诗、陶侃类比姚栖筠,强调其孝行感天动地,超越凡俗。典故的运用,既避直白赞誉,又深化了孝义主题。颈联:“两鬓蓬常乱,双眸血不开”​​转写姚栖筠守墓时的形貌:鬓发蓬乱,双目充血。此非夸张,而是通过细节刻画其哀毁骨立之状。因守墓期间终日哀哭、无心梳洗,双眼被血泪粘连(“血不开”),身体力行地践行孝道,展现极致的悲恸与执着。诗人以白描手法,将抽象孝心具象为触目惊心的形象。​​尾联:“圣朝敦尔类,非独路人哀​​”升华主题。“圣朝”指当朝,朝廷对孝子“敦尔类”(勉励此类德行),不仅旌表其门,更将乡、社、里分别更名为“孝悌”“节义”“钦爱”。“非独路人哀”呼应首联“荒庐”:孝子之哀非孤例,路人为之动容,朝廷亦为之嘉奖。末句以“哀”收束,既哀孝子之痛,亦颂其德行之广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江东》

下一篇:唐·李商隐《玄微先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