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叶梢梢夏景深":芦叶萧萧作响,已经到了盛夏时分,
# 梢梢:状风动草木之声。
"邮亭暂欲洒尘襟":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
# 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昔年曾是江南客":从前我曾经是半纪漂泊的江南客,
"此日初为关外心":今日第一次成为弘农县的关外民。
# 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关,指潼关。
"思子台边风自急":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
# 思子台:《汉书·戾太子传》:“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颜师古注:“其台在今湖城县之西,阌乡之东。”
"玉娘湖上月应沈":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
# 玉娘湖:王士祯《秦蜀驿程后记》:“过阌乡盘豆骤,涉郎水,即义山所云之玉娘湖。”未详其所本。但湖应离盘豆馆不远。
"清声不远行人去":行人都己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
"一世荒城伴夜砧":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 世:一作任。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描绘了诗人在盛夏时节,奔波后于盘豆驿馆投宿,面对丛芦的所见所闻。借芦叶、荒城等景象,体现了诗人从秘书省外放为宏农尉后的仕途失意,抒发了远游不遇的悲苦,同时饱含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借芦叶梢梢的夏日之景,以及尾联芦叶清声、荒城夜砧等景,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内心的愁绪。对比:颔联将昔年作为“江南客”时的年少气盛、满怀希望,与今日“关外心”,即二十年后仍要出关任卑微官职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人生境遇的落差,强化内心的百感交集。想象:颈联中“玉娘湖上月应沉”,从“应”字可知为诗人想象之景,由眼前近景联想到浙水之景,拓宽诗歌意境,以想象中的凄清之景烘托自身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以平实之笔开篇,紧扣诗题,描绘芦叶与邮亭。点明时间为深夏,地点是荒僻驿馆,一路风尘仆仆,对景物和自身行状的描述,悄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与郁闷。颔联“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诗人回顾往昔漂泊岁月。将过去身为“江南客”时的年少气盛、满怀希望,与当下“关外心”的无奈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如今二十余年后,竟还要出关赴任低微的弘农尉之职,此刻方能深切体会汉代楼船将军杨仆耻为关外之民的心境。在这繁华京城中,自己却如此憔悴,一路奔波至这荒野孤驿,让老母思念、娇妻牵挂,种种情绪交织,百感交集。颈联“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思子台边”为眼前近景,“风自急”与首句的“梢梢”及后文“清声”相呼应,渲染出傍晚景色的凄凉氛围。而“玉娘湖上月应沉”,从“应”字可知并非实写当下之景。此句承接第三句“江南客”,这里的“湖”应指浙水,属于诗人的想象之景,由眼前近景联想到远方之地。“风急”与“月沉”皆为凄清昏暗之象,暗喻诗人半生坎坷、黯淡无光的生涯。尾联“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回归到“丛芦”主题。行人渐远,唯有丛芦的喧闹声与荒城的砧声相互应和,借此抒发诗人旅途中的寂寞与郁闷。由于诗题是对丛芦有感,所以全诗围绕“丛芦”展开,通过映衬与渲染,对萧瑟芦叶声的描写蕴含着深远情致,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怅惘之感。
4. 作品点评
诗的前四句,诗人由眼前丛芦之景,思绪飘向江南往昔。从江南经历又折回到当下“关外心”,在这曲折的思绪流转里,回顾了漫长岁月、跨越了广阔空间,关联诸多生活片段。这般回忆,加之当下身处清幽环境,暂得尘烦消散的心境,对渐渐涌起的“关外心”,有着引发与衬托的作用。后四句以“关外心”为出发点,思绪不断延展,融入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夜难眠时对外界环境的真切感受,让“关外心”得以更充分、更形象地展现。整首诗纯粹围绕因丛芦触动而生的诸多感慨来写,由此营造出哀感优柔的独特意境,充分彰显出李商隐诗歌在情绪表达上的鲜明特征。
# “思子”二句承“关外”来。
清王清臣、陆贻典《唐诗鼓吹笺注》
# 次联言昔客江南,黄芦满地,然年壮气盛,曾无聊落之感。此日流落而为关外之人,不觉凄乎其矣,因“芦叶梢梢”而百端交集也。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用笔甚轻,而情思殊深,正复以轻得之耳。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何评颇妙,然上半稍廓矣。二句收足宿对。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上一篇:唐·李商隐《酬别令狐补阙》
下一篇:唐·李商隐《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