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夏仍半":在夏季尚未过完的时候我们依依惜别,
"回途秋已期":而回程时秋天已悄然而至。
# 期:至。
"那修直谏草":你曾撰写直言不讳的谏书,
# 谏草:谏书草稿。,那:奈。
"更赋赠行诗":如今又要为我赋写赠别的诗篇。
"锦段知无报":我深知精美的锦缎无法报答你的深情厚谊,
"青萍肯见疑":你的忠诚与正直我又怎会怀疑?
# 青萍:剑名。邹阳《狱中上书》:“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今天下布衣穷居之士,……欲尽忠当世之君,而素无根柢之客,虽竭精神欲开忠信,辅人主之治,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疑之迹矣。”
"人生有通塞":人生道路有通顺也有阻塞,
# 人:一作吾。
"公等系安危":你们的安危却系于国家大局。
"警露鹤辞侣":就像警觉的鹤离别了伴侣,
"吸风蝉抱枝":吸风的蝉紧紧抱住枝头。
"弹冠如不问":如果再次出仕而无人举荐,
# 弹冠:弹去帽上的灰尘,准备出仕。《汉书·王吉传》:王吉字子阳,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又《萧望之传》:“‘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又到扫门时":恐怕又要回到那卑躬屈膝、求见权贵的日子了。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通过直接抒发情感,如“那修直谏草,更赋赠行诗”表达了对令狐补阙才华与正直的赞美,以及“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和对令狐补阙安危的关心。借物抒情:诗中“警露鹤辞侣,吸风蝉抱枝”两句,借鹤与蝉的形象,表达了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无奈与自嘲。烘托:通过对令狐补阙才华与正直的赞美,以及对其遭遇不幸的同情,烘托出作者与令狐绹之间的深厚情谊。象征:鹤与蝉在诗中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还象征着作者的情感和人生境遇。鹤辞侣象征离别,蝉抱枝象征坚守与不舍。
2. 分段赏析
首段(前两句)开篇即点明了离别的时间背景。夏季尚未过完,却已面临分别,预示着离别的无奈与不舍。同时,“回途秋已期”暗示着离别后,再归来时已是秋天,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愁。这种以时间为背景的写法,不仅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也预示着人生无常与变迁的主题。中段(中间六句)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令狐补阙的赞美、感激与担忧。首先,“那修直谏草,更赋赠行诗”赞美了令狐补阙的才华与正直,指出他曾撰写直言不讳的谏书,如今又要为我赋写赠别的诗篇。这不仅体现了令狐补阙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正直品质。接着,“锦段知无报,青萍肯见疑”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令狐补阙深厚情谊的感激,以及对自己无法报答的愧疚。同时,以“青萍剑”比喻令狐补阙的忠诚与正直,表示对其的信任与尊重,绝不会因外界的流言蜚语而怀疑他的忠诚。最后,“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两句,既是对人生道路的感慨,也是对令狐补阙未来命运的担忧与祝福。人生有通顺与阻塞,而令狐补阙等官员的安危却系于国家大局,这既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暗示了对令狐补阙未来仕途的期许与担忧。尾段(最后四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借物抒情,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鹤与蝉的形象,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还象征着作者的情感和人生境遇。鹤辞侣象征离别,蝉抱枝象征坚守与不舍。同时,“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两句,则流露出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无奈与自嘲。如果再次出仕而无人举荐,恐怕又要回到那卑躬屈膝、求见权贵的日子了。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与自嘲,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复杂而深刻。
# 题称酬别,诗有赠行,则知此诗乃答绚之作。绚以文宗开成五年庚申转左补阙,义山以会昌三年癸亥受茂元之辟,意者此诗作于赴河阳时也。其曰“青萍肯见疑”,必非无谓之语。
清吴乔《西昆发微》
# 此因令狐赠别有诗,而以汲引望之也。“青萍”句,喻生平寸心,不应见疑。虽通塞有命,然为国惜才,岂容漠视耶?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此已与令狐有隙,而犹未显绝之时也。中间“锦段知无报,青萍肯见疑”二语,朱长孺以为己虽无报,令狐绚必无按剑之疑也,得其解矣。结二语“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乃露复启陈情之端绪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曲折浑动,其有笔力。独末二句太无地步耳。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与陶进士书》“九月东去”,景态相合也。缠绵之中,半含剖白,与令狐交谊之乖,大可见矣。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上一篇:唐·李商隐《陈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