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tiā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shàng
jūn
tiān
huì
zhòng
líng
rén
yīn
mèng
dào
qīng
míng
líng
lún
chuī
liè
shēng
zhú
què
wèi
zhī
yīn
tīng

译文

上帝在钧天召集众多神灵,从前有人做梦梦到了那高远的天庭。伶伦把孤生竹吹裂制成乐器,可他这样的知音却不能听到钧天的美妙音乐。

逐句剖析

"上帝钧天会众灵":上帝在钧天召集众多神灵,

# 众灵:指白神。

"昔人因梦到青冥":从前有人做梦梦到了那高远的天庭。

# 青冥:指天。,昔人:指春秋时普国赵简子。

"伶伦吹裂孤生竹":伶伦把孤生竹吹裂制成乐器,

# 孤生竹:孤生不成林的竹,这里指用孤生竹制成的竹管乐器。,吹裂:极言尽力的、长久的吹奏。,伶伦:传说中黄帝时的乐官,通乐律,能用竹管吹奏出黄钟宫的乐调。

"却为知音不得听":可他这样的知音却不能听到钧天的美妙音乐。

# 不得听:意为反不能如赵简子聆听到钓大仙乐。,知音:精通音律。,为: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钧天》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开篇“上帝钧天会众灵,昔人因梦到青冥”营造出神秘的神话氛围,上帝在钧天召集众神灵,而“昔人因梦到青冥”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也为后文做铺垫。后两句“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形成强烈反差,伶伦作为精通音律的知音,却不能听到钧天之乐,巧妙地影射出世间贤才被弃、小人得志的不合理现象,情感强烈,引人深思。诗人借助神话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对比,对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予以批判,体现了李商隐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大中二年,李商隐由桂管返回长安,此诗大约作于这之后。诗人借诗抒写“贤者不必遇,遇者不必贤”的现实,指出贤者不遇是因小人妒才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神话讽喻现实的七言绝句。诗中讲述上帝在钧天召集众神灵,从前有人因梦到了天庭。伶伦吹裂了孤生竹制成乐器,可这样的知音却听不到钧天的音乐,通过神话中知音难遇的故事,影射现实中贤能之士被埋没,抒发了对世道不公、贤愚颠倒现象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用典:运用了上帝钧天会众灵以及伶伦制乐等神话典故,使诗歌富有文化底蕴和奇幻色彩,借神话故事影射现实。托物寓理:以伶伦不得听钧天乐这一事物,寓意贤能之人在现实中不被赏识和重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对比:将不懂音律却能得听钧天乐的人与精通音律却不得听的伶伦进行对比,突出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

3. 分段赏析

开篇“上帝钧天会众灵,昔人因梦到青冥”营造出神秘的神话氛围,上帝在钧天召集众神灵,而“昔人因梦到青冥”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也为后文做铺垫。后两句“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形成强烈反差,伶伦作为精通音律的知音,却不能听到钧天之乐,巧妙地影射出世间贤才被弃、小人得志的不合理现象,情感强烈,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

下一篇:唐·李商隐《假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