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求道有前踪":舍弃生命追求佛法的先例早有踪迹,
"乞脑剜身结愿重":(前人)乞求脑髓、剜割身躯以坚定宏愿深厚。
"大去便应欺粟颗":至大者能藏于粟米之内(超越形体束缚),
# 去:语助辞,来也。《维摩经》:“以须弥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
"小来兼可隐针锋":至微者亦可隐于针尖之锋(包容无碍)。
"蚌胎未满思新桂":蚌胎未满时需新月滋养(喻修行未竟),
# 新桂:指新月。,未:一作永。,蚌胎:珍珠在蚌胎中成长。《吕氏春秋》云:“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
"琥珀初成忆旧松":琥珀初成时仍念旧日松脂(指因果相续)。
# 琥珀:松脂入地千年化为琥珀。
"若信贝多真实语":若深信佛经中的真实教义,
# 贝多:梵文音译树名,亦称贝多罗、菩提树。其叶称贝叶,可以写经。故贝多也指佛经。
"三生同听一楼钟":三世轮回皆可共听佛寺钟声(彻悟三生因果)。
# 同听一楼钟:取觉悟之义。,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佛教哲理诗。全诗以佛经典故为依托,通过“舍生求道”“小大无碍”“累劫修行”等核心思想,阐述大乘菩萨的献身精神与佛法玄妙。首联引《因果经》菩萨“乞脑剜身”的典故,赞颂舍身求道的坚定愿力;颔联以“粟颗藏大”“针锋隐小”的辩证对比,揭示佛理中空间维度的超越性;颈联借“蚌胎成珠”“松脂化珀”的漫长因果,暗喻修行需经累世积累;尾联以“三生同听钟声”收束,强调信奉三世轮回方能彻悟佛法真谛。全诗融合佛理与诗境,体现李商隐对佛教思想的深刻领悟与精神寄托。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引用《因果经》中菩萨“乞脑剜身”的典故,强化对献身精神的赞颂;尾联化用佛经“贝多真实语”暗喻佛法真理。比喻:颈联以“蚌胎未满”喻修行未竟,以“琥珀初成”象征因果圆满,将抽象佛理具象化为自然物象。对比:颔联以“大去欺粟颗”与“小来隐针锋”形成强烈反差,通过空间大小的对立统一,阐释佛法超越形相的玄妙。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舍生求道”开篇,借《因果经》菩萨剜身典故奠定全诗基调,凸显佛门大愿的决绝与崇高;颔联通过“粟颗”与“针锋”的极端对比,以小见大阐释佛法包容万物的辩证智慧,呼应《大般涅槃经》中“针锋容众佛”的玄奥境界;颈联转以蚌孕珠、松化珀的漫长历程为喻,既暗合月满成珠、千年结珀的因果规律,又暗示修行需耐时守静、积累功行;尾联收束于“三生同听钟声”,将佛典“贝多真实语”与三世轮回观相绾合,强调唯有彻信因果方能证道,最终以钟声悠远之景寓佛法永恒,意境深邃,余韵绵长。
上一篇:唐·李商隐《柳》
下一篇:唐·李商隐《百果嘲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