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
西
tíng
yǐn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shù
yáng
tíng
gòng
qīng
sān
mèi
jiǔ
àn
shuǐ
lián
jiē
yuè
míng
huā
yǒu
yàn
zūn
qián
zuì
xiāng
kàn
wèi
bái
shǒu

译文

夕阳斜照着幽静的法华寺的西亭,我们抛开心头的杂念而开怀畅饮。朦胧的雾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丽的花影。何须担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看头上的青丝就不必为悲苦所幽禁。

逐句剖析

"祇树夕阳亭":夕阳斜照着幽静的法华寺的西亭,

# 夕阳亭:即永州法华寺西亭。,祇树:即孤独园,为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〇:“祇树,梵语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园,皆一名也。”此代指法华寺。

"共倾三昧酒":我们抛开心头的杂念而开怀畅饮。

# 三昧:佛教语,即心神平静,杂念止息之意,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大智度论》卷七中解释道:“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中:“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雾暗水连阶":朦胧的雾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

# 水连阶:本意指池水漫涨,连接西亭阶台阶。实意是坐在西亭中,一眼望去,潇水绕城而过,远接天际。

"月明花覆牖":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丽的花影。

# 牖:窗户。

"莫厌樽前醉":何须担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

#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厌:厌恶、害怕、担心。,莫:不要。

"相看未白首":看头上的青丝就不必为悲苦所幽禁。

# 未白首:还未老。作此诗时柳宗元三十七岁。陈景云《柳集点勘》卷四云:“尔亭之西临池,故有‘雾暗水连阶’之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法华寺西亭夜饮》是唐代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诗人与友人在法华寺西亭夜饮的情景。开篇点明夜饮的地点是祇树下的夕阳亭,展现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接着描绘了亭子周围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的美丽景色,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最后诗人劝友人不要厌烦在酒杯前沉醉,互相宽慰,借酒消愁,体现出对当下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法华寺西亭始建于元和二年(807),柳宗元曾撰《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构法华寺西亭》等文记之。据《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所述,元和年间,元克己自柱下吏任上被贬永州,不久后,众多追随柳宗元以文会友者也相聚于此。元和四年(809),元克己谪居永州,是夜,包括他在内共八人于法华寺西亭宴集。酒酣之际,元克己欲记录此次雅会以传后世,众人皆赋诗,并推举柳宗元作序。而柳宗元于元和五年(810)五月才移居愚溪旁,由此可推断,此次宴集当在元和四年,这首《法华寺西亭夜饮》便作于此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夜饮诗。主题围绕着夜饮与友情展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感受,诗人劝友人不要厌烦在酒杯前沉醉,因为彼此都还未白首,直接表达了对当下与友人相聚时光的珍惜,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2. 分段赏析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诗文开篇从“法华寺西亭”落笔,以“释迦牟尼曾在舍卫国说法时暂住的祗树给孤独园”作比,暗喻法华寺的意蕴。这一喻指藏有两层深意:一是点出西亭在夕阳笼罩下的清幽之境;二是暗合他们这些贬谪之人南赴永州的境遇,如同释迦在舍卫国讲经布道,皆是生命历程中一段特殊的过往。于是,众人彼此劝勉:人活于世,当放下所有烦忧,举杯共饮,尽情开怀。这般心境下,“共倾三昧酒”五字便显得畅快洒脱,仿佛将贬谪的苦楚、对前途的忧虑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全然透着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式的豪迈气度。世人常说:酒需逢知己才饮,心里话要对故人诉说。柳宗元与元克己等一群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文人,能有缘在这幽静西亭相聚,酒自然成了他们排遣烦闷、暂慰心神的最佳载体。其实在人类文化长河中,无论中外,酒都是营造特定氛围不可或缺的存在。正因如此,古往今来借酒抒发愁绪的文学作品,多到车载船装,难以计数。其中最耐人品味的,有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深沉慨叹;也有刘伶《酒德颂》里“兀然而醉,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的疏狂超脱。“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柳宗元与元克己等人相伴,把酒言欢、吟诗作乐,不觉间天色渐暗,一轮明月已悄然挂上枝头。醉意朦胧中,他们从西亭向外望去,只见暮色里的池水缓缓漫上亭前台阶,皎洁月光则在窗棂上投下斑驳的花影。此时,柳宗元的笔锋陡然一转,恰似电影镜头般灵动切换,从室内众人叙旧把盏的场景,转而描摹窗外的景致,写下“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的佳句。诗句以两组特写,将朦胧暮色与漫涨池水、皎洁明月与窗畔花影这些远近错落、大小各异的景物巧妙勾连,交织成一幅鲜活灵动、幽静典雅且清丽柔美的画面。置身于这般如仙境般的景致中,此前的愁绪何存?烦忧何来?此刻的作者,也早已从最初借景逃避苦闷的心态,升华到与自然相融相生的澄澈境界。“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莫厌樽前醉”里的“莫厌”二字,用得沉厚且极具张力。它不仅与开篇“共倾三昧酒”形成巧妙呼应,宣泄出藏在心底的豪迈意气,更为收尾的“相看未白首”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让全诗脉络连贯、浑然一体,那份豪气直上云霄。再者,“相看未白首”一句,又隐晦地道出了前途仍有光明与希望。这足以说明,柳宗元并未深陷悲愤哀怨的泥沼无法自拔,而是以豁达的心境直面当下的境遇,尽显坚韧风骨。

3. 作品点评

阅读柳宗元这首诗,有个有趣之处值得探讨。中唐时期,五、七言律诗绝句已相当成熟,可柳宗元却未遵循常规,以六句成诗,比绝句多两句,较律诗少一联。这类非绝非律的诗,在其诗集中共有4篇,分别是《独觉》《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和《法华寺西亭夜饮》。《杨白花》虽仅5句,却已有词曲风味。这一现象令许多人费解。实则,这体现了柳宗元文风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反叛与背离,也是对古体诗歌文体的弘扬。他的这4首六句诗皆以仄声字入韵,颇具古体诗风味,而古体诗在句式、句数上并无限制。由此可见,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执着以及在文学样式上的创新。人具有多面性,生活的苦难难以避免,但不意味着人会永远沉浸在痛苦中。婉约与旷达、旷达与哀婉并存,才构成完整真实的个体。欣赏作品时,不能简单将作者归为某一流派。如苏东坡,常被视为豪放派,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却尽显婉约,令人动容,丝毫不输李清照、柳永。柳宗元亦是如此,痛苦中不乏旷达,悲婉后不失豪放,晦涩间亦有明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曾氏《笔墨闲录》云:“又‘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其句律全似谢临川。”

宋王俦《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卷四三王俦补注引

# 三、四工在次第如画。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方城 其七》

下一篇:唐·柳宗元《送贾山人南游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