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知敌之仇":人人都知道敌人的可恨,
# 皆知敌之仇:人人都知道敌人的可恨。
"而不知为益之尤":却不知道敌人带来的益处很大;
# 而不知为益之尤:却不知道敌人带来的益处很大。尤:甚,非常。
"皆知敌之害":人人都知道敌人的危害,
# 皆知敌之害:人人都知道敌人的危害。
"而不知为利之大":却不知道敌人带来的好处也很大。
# 而不知为利之大:却不知道敌人带来的好处也很大。
"秦有六国":秦国有六国为敌,
# 秦有六国:秦国有六国为敌。六国: 指战国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
"兢兢以强":就兢兢业业使国家强盛起来;
# 兢兢以强:就兢兢业业使国家强盛起来。兢兢:小心谨慎。以:而。
"六国既除":六国被消灭以后,
# 六国既除:六国被消灭以后。即除:指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訑訑乃亡":秦国便骄傲自满不久就亡国。
# 訑訑乃亡:就骄傲自满不久便亡国。訑訑:骄傲自满。亡:指公元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晋败楚鄢":晋军大败楚军于鄢陵,
# 晋败楚鄢:晋军大败楚军于鄢陵,历史上称晋楚鄢陵之战。《左传·成公十六年》载:公元前575年,晋国伐郑,楚国救郑,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晋国大夫范文子主张后退,他担心晋国胜利后引起内乱。范文子的意见未被晋厉公采纳,晋军侥幸取胜。范文子又劝晋厉公不要骄傲。晋厉公不听劝诚,骄侈乱政,导致内乱。一年后,被晋大夫栾书派人杀死。鄢:鄢陵,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
"范文为患":范文子认为留下后患;
# 范文为患:范文子认为留下后患。范文:即范文子,名士燮(xiè),晋国大夫。患:忧虑,后患。
"厉之不图":晋厉公不图上进骄侈乱政,
# 厉之不图:晋厉公不图上进,骄侈乱政。厉:晋厉公,名寿曼,公元前580年至前573年在位。图:考虑。
"举国造怨":引起全国怨声沸腾。
# 举国造怨:引起全国怨声沸腾。造:作,兴起。
"孟孙恶臧":孟孙速平时憎恨臧孙纥,
# 孟孙恶臧:孟孙速平时憎恨臧孙纥。孟孙:即孟孙速,又称孟庄子,春秋时鲁国大夫。恶:憎恨。臧:姓臧孙,名纥,又称臧武仲,鲁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孟孙速死后,臧孙纥去孟孙速家吊丧,哭得很悲伤地说:“孟孙速憎恨我,好像是能替代治病的药石。如今孟孙速死了,等于没有了药石,我也活不长了。”
"孟死臧恤":孟孙速死了臧孙纥很忧虑,
# 孟死臧恤:孟孙速死了,臧孙纥很忧虑。恤:忧虑。
"药石去矣":孟孙速能像药石一样给我诊治病痛,如今去世了,
# 药石去矣:孟孙速能像药石一样给我诊治病痛,如今去世了。药石:古时治病用的药物和石针。去:指死。
"吾亡无日":我离死期也不远了。
# 吾亡无日:我离死期也不远了。无日:没有多少时日。
"智能知之":聪明贤能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 智能知之:聪明贤能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指敌方“为益之尤”“为利之大”的道理。
"犹卒以危":最终还可能遇到危害;
# 犹卒以危:最终还可能遇到危害。犹:尚且,还。卒:最终。
"矧今之人":何况现在的人,
# 矧今之人:何况现在的人。矧:何况。
"曾不是思":竟然不去想想这个道理。
# 曾不是思:竟然不去想想这个道理。曾:竟然。不是思:即“不思是”。
"敌存而惧":敌人存在就害怕恐慌,
# 敌存而惧:敌人存在就害怕恐慌。
"敌去而舞":敌人消灭就手舞足蹈,
# 敌去而舞:敌人消灭就手舞足蹈。
"废备自盈":解除戒备自满自足,
# 废备自盈:解除戒备自满自足。盈:满。
"祗益为愈":这只能更加招致祸害。
# 祗益为愈:这只能更加招致祸害。益:更加。愈:疾病,引申为“灾祸”。
"敌存灭祸":敌人存在可以免除祸患,
# 敌存灭祸:敌人存在可以免除祸患。
"敌去召过":敌人消失反而会招致过失,
# 敌去召过:敌人消失反而会招致过失。召:招致。
"有能知此":有才能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 有能知此:有才能的人懂得这个道理。
"道大名播":他的德行就光大名声就远扬。
# 道大名播:他的德行就光大名声就远扬。
"惩病克寿":能防治疾病才能长寿,
# 惩病克寿:能防治疾病才能长寿。惩:惩罚,引申“防治”。克:能。
"矜壮死暴":自恃强壮容易死于暴病;
# 矜壮死暴:自恃强壮容易死于暴病。矜:自恃,自夸。暴:突然,突发。
"纵欲不戒":放纵嗜欲不加节制,
# 纵欲不戒:放纵嗜欲不加节制。
"匪愚伊耄":不是傻瓜就是老糊涂。
# 匪愚伊耄:不是傻瓜就是老糊涂。匪:同“非”。伊:是。耄:老糊涂。
"我作戒诗":我写下这篇《敌戒》,
# 我作戒诗:我写下这篇《敌戒》。
"思者无咎":能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就不会有灾祸。
# 思者无咎:能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就不会有灾祸。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戒文。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例的分析,鲜明地提出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的辩证观点,强调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劝诫执政者以及世人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在敌人消失后就骄傲自满、放松戒备,以免招致祸患。
2. 写作手法
对比论证:将世人“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的俗见与作者“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观点进行对比,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敌存而惧,敌去而舞”的形而上学观点。举例论证:通过秦灭六国后灭亡、晋楚鄢陵之战后晋国发生内乱以及孟孙与臧孙的事例,论证“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引用论证:引用《左传》中的记载,如晋楚鄢陵之战中范文子的观点以及孟孙与臧孙的故事,为文章的论证提供了历史依据。以诗为文:采用诗的形式,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节奏紧促,旋律谐美,富有战斗性,便于记诵,充分发挥了“戒”文的作用。
3. 分段赏析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开篇直入主题,一反常人只知敌人为仇害,不知其有益有利的俗见,以鲜明的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下文论述“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观点做铺垫,有振聋发聩之效。“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作者列举秦灭六国、晋楚鄢陵之战以及孟孙与臧孙的事例,通过秦国因六国存在而强大,六国灭亡后却灭亡;晋国打败楚国后因国君骄傲自满引发内乱;臧孙明白孟孙之恶是药石,孟孙死后自己将面临危险等史实,论证“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观点,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同时批评今人不思考这些道理,论据丰富,说服力强。“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此段先批判了“敌存而惧,敌去而舞”的错误态度,再次强调“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观点,指出能明白此理者会声名远播。接着以“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等句进一步论述戒欲、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最后表明写作此戒诗的目的,希望思考的人能避免过错,收束有力,强化了劝诫的意味。
# 宗元放逐后,益肆力于古,而觉平生冒没轻进之非,使一往不返,负累滋大,且将终其身不自知矣。然则宗元学问、文章光于千古者,挤之者之恩欤?述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义,作《敌戒》,明切警悚。《语》云:“苟非其人,求一言之几于道而不可得。”斯言可谓“几于道”已夫!
清乾隆《唐宋文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