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路千里曲":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
"哀猿何处鸣":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孤臣泪已尽":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
# 孤臣:孤立无援、忧心国事的臣下。
"虚作断肠声":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 断肠声:指哀猿悲鸣。,虚作:空作,徒作。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贬谪的五言绝句,借黄溪的山水之景和猿猴的哀鸣,写出了诗人被贬永州多年来内心的孤独、失意、无奈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尽显其在困境中的痛苦心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描绘“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将蜿蜒的溪路与哀鸣的猿声结合,营造出孤寂氛围,为后文抒情铺垫;后两句“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诗人因被贬的愁苦心境,面对景而发出感慨,情与景相互融合,生动展现其内心痛苦。多感官描写: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溪路”的漫长与曲折,让读者直观感受山路形态;次句从听觉角度写“哀猿”啼鸣,二者结合,全方位勾勒出黄溪的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诗歌画面感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入黄溪闻猿》首句紧扣题目,直接从“溪路”切入,让读者瞬间置身于“溪路千里曲”的山间溪流情境之中。此句开门见山,简洁利落,省去诸多不必要的铺垫。“千里”一词极力凸显“溪路”漫长,“曲”字则精准勾勒出“溪路”的蜿蜒之态。“千里”且“曲”,生动展现出溪路顺着山势,蜿蜒绵亘的模样。次句点出“闻猿”。“哀猿何处鸣?”恰似李白笔下“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情境,猿声时断时续、此伏彼起,只闻其声,难见其形。这背后,山势的险峻、森林的茂密,以及溪路的迂回曲折、山水的相连相错,皆尽在不言中。正因为溪路蜿蜒漫长达千里,所以难以知晓哀猿究竟在何处啼鸣。“猿”字前冠以“哀”字,饱含浓烈的情感。彼时诗人心境孤寂、凄苦、哀怨,由己之情映照外界之景,故而听闻的猿声亦是“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前两句,一句从视觉角度刻画溪路,一句从听觉角度描摹猿鸣,“千里曲”与“何处鸣”相互映衬,“入黄溪”后的所见所闻清晰呈现。这般描写,初看尚觉寻常,待读到三四句,方知其中“奇趣”所在。诗歌承接上文,紧紧围绕“闻猿”抒发内心感受。古有“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往昔渔民舟子生活困苦,听闻猿鸣便潸然泪下,更觉猿声凄厉。依常理,诗人理应“猿鸣三声泪滂沱”。然而,诗中却道:“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被贬的我,早已申诉无门,前途黯淡,眼泪已然流干,愁肠也已寸断。这哀猿的声声啼叫,不过是空自呼啸,我已无泪可流,亦无肠可断。这种看似“反常”的表达,实则更深刻地倾诉出诗人难以言说的身世之悲,以及“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与痛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篇前两句着力写景,此景专为烘托情感而设;后两句转而抒情,情感由眼前之景自然生发。全诗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情景交融,这是显而易见的。其精妙之处更在于抒情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苏东坡曾言:“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诗人听闻哀猿长鸣,并未像常人那样写“泪沾裳”,而是称“泪已尽”;不说“肠欲断”,却说“肠已断”,进而引出一个极具分量的“虚”字——“虚作断肠声”。从常理而言,面对猿鸣本应“猿鸣三声泪沾裳”,这般表述似乎“反常”;但从诗人“孤臣泪已尽”的真实心境出发,却又“合道”——契合泪水流尽后愈发悲苦的心境。所谓诗歌的“翻出新意”,所谓独特的“奇趣”,恰恰就蕴含在这“反常合道”里。诗人之所以投身于山泽之间,本是想借山水排解内心的悲苦,可结果就如同李白所言借酒消愁那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当我们合上书深入思索,便能发现诗人不幸的遭遇、生活的艰难、情思的委婉、寄寓感慨的深沉,皆凝练于这短短二十字之中。这正是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 “翻出新意愈苦;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与白居易《听筝》‘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忍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同一感慨。写出悲伤过度时心境麻木状态。”
现代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上一篇: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下一篇:唐·柳宗元《种木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