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朽自为别":芳香与腐朽自然有别,
"无心乃玄功":无心而为才是自然的精妙之功。
"夭夭日放花":艳丽的春花每天都在开放,
"荣耀将安穷":那一时的荣耀又能持续多久呢。
"青松遗涧底":青松曾被遗忘在山涧谷底,
"擢莳兹庭中":如今被移植栽种在这庭院之中。
"积雪表明秀":积雪覆盖更显它挺拔清秀,
"寒花助葱茏":寒花映衬更添它葱郁生机。
"贞幽夙有慕":我向来仰慕它坚贞幽静的品性,
"持以延清风":愿借它引来阵阵清风。
"无能常闭阁":我没有什么才能,常常闭门不出,
"偶以静见名":偶然因清静被人知晓名声。
"奇姿来远山":这株松树姿态奇特,来自遥远的山间,
"忽似人家生":移栽后仿佛生来就在庭院。
"劲色不改旧":它苍劲的色泽不改往日模样,
"芳心与谁荣":高洁的品性何须向谁炫耀。
"喧卑岂所安":喧嚣卑俗怎是我的安身之处,
"任物非我情":随波逐流、顺应世俗不是我的本性。
"清韵动竽瑟":松涛清韵如同竽瑟之音般动听,
"谐此风中声":与这风中的声音和谐共鸣。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咏物抒怀诗。这组诗描绘了松树坚贞不屈、不改本色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松的仰慕及以松自勉、坚守高洁的情志。
2. 写作手法
对比:“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与“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劲色不改旧”形成对比。春花绚烂绽放,荣耀却转瞬即逝,青松经霜雪仍挺拔苍翠,而苍劲的色泽从未改变。这几句通过春花与青松的对比,否定了对一时荣利的追逐,赞美了青松不慕虚名、坚守本色的品格,暗喻诗人对世俗中短暂浮华的摒弃,以及对自身坚贞品性的坚守。托物言志:诗人以青松为寄托,将自身情志融入松的形象之中。写青松“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凸显其不畏严寒、挺拔清秀的坚韧品性;言其“劲色不改旧”,体现其历经环境变迁仍坚守本色的特质。这些对松的刻画,实则是诗人自况,借松的坚贞、高洁,抒发自己在逆境中坚守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与追求,使松的形象与诗人的精神追求相互映照,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其一前四句“芳朽自为别,无心乃玄功。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前两句点明万物本性不同:花草的“芳”与松柏的“朽”本就有别,而松树顺应自然、无心争荣的特质,恰是天地自然的精妙之功。后两句以春花作比,描写春花繁盛绽放、日日争荣的景象,却以“将安穷”反问,暗示其荣耀转瞬即逝,难以持久。这四句通过花草与松树的对比,初步凸显松树“不朽”的品性,为下文赞松铺垫。后六句“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风”,前两句交代松树的来历:它本生长于涧底,如今被移栽到庭院中,暗写其虽换环境却本性难移。中间两句刻画松树的坚韧:积雪覆盖更显其挺拔清秀,寒冬中即便有寒花映衬,也难掩其苍翠生机,凸显松树不畏严寒的品格。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说自己向来仰慕松树的坚贞与幽静,愿借它引来清风,既表达对松的欣赏,也暗含以松自勉、坚守高洁之志的追求。其二前四句“无能常闭阁,偶以静见名。奇姿来远山,忽似人家生”,前两句看似自谦,说自己“无能”而常闭门索居,却因“静”被人知晓,实则暗含贬谪中的处世态度,以静避世,不与世俗同流。后两句写松树:这姿态奇特的松树来自远山,移栽后仿佛生于庭院,既写松的适应性,也暗喻自己虽被贬异乡,仍如松般保持独立品格,不因环境改变而失本真。后六句“劲色不改旧,芳心与谁荣。喧卑岂所安,任物非我情。清韵动竽瑟,谐此风中声”,前两句赞松的坚守:松树苍劲的色泽不改本色,它的“芳心”无需向谁炫耀,暗指诗人坚守本心,不求世俗认可。中间两句直抒胸臆:喧嚣卑俗之地绝非安身之所,随波逐流更非自己的本性,明确表达不愿屈从世俗的态度。最后两句以松声喻情:松树在风中发出清越之声,如竽瑟合奏般和谐,既写松的生机,也暗喻自己在逆境中仍保持精神的高洁与舒展,不失昂扬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