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逐人所弃":遭贬后不仅被众人所弃,
"遂为鬼神欺":更为鬼神相辱相欺。
# 鬼神欺:凌准贬后,母丧,两弟相续死,己又丧其明以殁,灾难接踵而至,故称“鬼神欺”。
"才难不其然":人才难得,果然就是这样,
# 才难不其然:《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才难,难得的人才。
"卒与大患期":像凌准这样的才子,居然于悲苦中客死他乡。
# 大患:大的祸患、灾难。
"凌人古受氏":凌家的祖先为尧舜时代的受氏,
# 凌人:指富阳凌统。《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
"吴世夸雄姿":三国时的《吴书》曾对凌统大加夸赞。
# 吴世夸雄姿:《三国志·吴书·凌统传》“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
"寂寞富春水":尔后的富阳凌氏寂寞无闻,
# 寂寞富春水:“寂寞”二句谓凌统之后,富阳凌氏遽尔衰落,无有声望之人。英气所聚乃在准也。富春水,浙江省中部河流。
"英气方在斯":凌准的才气又使家族名冠江南。
# 英气:英武、豪迈的气概。
"六学诚一贯":六经要旨一气贯通,
# 六学: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精义穷发挥":你把所有的精妙之处都加以发扬。
# 精义:精辟的义理。《易乾》“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著书逾十年":卧薪尝胆,著述十年,
# 著书逾十年:指凌准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著有《后汉春秋》二十万言、《六经解围人文集》八万言。
"幽赜靡不推":你为多少玄奥解疑释难。
# 推:寻求、探索。,靡:无、没有。,幽赜:指书中疑难幽僻之处。《易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天庭掞高文":你在朝廷中撰写的雄文,
# 高文:指优秀的诗文。,掞:舒展,铺张。,天庭:宫廷。
"万字若波驰":万言文辞有若洪波奔放。
# 万:一作寓。
"记室征西府":你曾受聘于邠宁、泾原两府担任智囊,
# 记室:官名,东汉置,掌章表书记文檄。后世因之,或称记室督、记室参军等。
"宏谋耀其奇":宏略高论足以显露出奇思妙想。
# 宏谋:宏大深远的谋略。
"輶轩下东越":你奉命出巡浙东一带,
# 东越:指浙东地区。,輶轩:古代使臣的代称。
"列郡苏疲羸":惩治贪吏,慰劳百姓,了解他们的苦难。
# 疲羸:贫瘠之地。,苏:缓解、解除。,列郡:诸君。
"宛宛凌江羽":犹如回旋翻飞在大江之上的丹凤,
# 宛宛:盘旋屈曲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宛宛黄龙,与德而升。”
"来栖翰林枝":终于栖憩在翰林的枝端。
"孝文留弓剑":在德宗意外崩驾的重大关头,
# 孝文:德宗谥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中外方危疑":宫廷内外谣言四起,危机重重。
# 危疑:怀疑、不信任、疑惧。,中外:宫内与朝廷。
"抗声促遗诏":是你力排众议,迅速公开遗诏,
# 抗声促遗诏:“抗声”二句:指德宗崩,近臣秘议三日乃下遗诏,凌准独抗危词,以语同列王伾,画其不可者六七,乃以旦日发丧,六师万姓安其分。
"定命由陈辞":为拥立新君慷慨陈辞,使天下转危为安。
"徒隶肃曹官":执掌徒隶簿,你为同僚做出了廉洁的榜样,
# 曹官:属官。,徒隶:狱中服役的犯人。《管子·轻重》:“今发徒隶而作之”。
"征赋参有司":主管征赋事,你坚持制度处处为朝廷打算。
# 征赋参有司:凌准入为尚书郎,仍以文章侍从,由本官参度支,调发出纳,奸吏衰止。
"出守乌江浒":曾出任和州太守,
# 乌江浒:和州。
"左迁湟水湄":又左迁至湟水之畔。
# 左迁:贬职。
"高堂倾故国":母亲病故于家乡,
# 故国:故乡、家乡。,倾:诗中指死、丧。,高堂:旧称父母为高堂。
"葬祭限囚羁":而你为谪人,生不能养死不能葬。
# 葬祭限囚羁:指凌准居母丧,不得归。
"仲叔继幽沦":不久后两弟又相继辞世,
# 仲叔继幽沦:言两弟相续去世。仲叔,泛指兄弟。幽沦,沉沦、陷没,诗中引申为死亡。
"狂叫唯童儿":在他们身边痛哭的只有尚未省事的儿郎。
"一门既无主":家中失去了主心骨,
"焉用徒生为":苟活的生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一去不返。
"举声但呼天":无奈中只好抬头喊天,
# 举声但呼天:言呼天不应。
"孰知神者谁":万能的神呵,你今在何方。
"泣尽目无见":你痛哭得泪尽声绝双目失明,
# 泣尽目无见:意思是凌准极其悲伤,不能进食,哭泣过度,导致双目失明。
"肾伤足不持":肾气衰竭,走路摇晃。
"溘死委炎荒":你竟然暴死于炎热的蛮荒,
# 溘死:忽然而死。屈原《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溘:渴合切。
"臧获守灵帷":守灵的没有亲人,只有仆人与丫环。
# 灵帷:悬挂于灵堂中的幕帐,也作“灵帏”。,臧获:奴婢贱称。
"平生负国谴":你在生被贬谪在边远之地,
# 负:遭受,遭遇。,平生:终身、一生。
"骸骨非敢私":死后骸骨也不能回归故乡。
# 骸:通“骇”。
"盖棺未塞责":悲哀呀,盖棺之后仍是流言四起,
# 塞责: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盖棺:指身故。
"孤旐凝寒飔":孤独的灵旗在寒风中冻凝不扬,
# 飔:凉风。,旐:一种黑色魂幡,出丧时用。
"念昔始相遇":想当年我们初次相识,
"腑肠为君知":一见如故,互诉衷肠。
# 腑肠:肺腑衷肠。
"进身齐选择":我们选择了共同的改革目标,进身朝廷,
# 进身:指被录用和提升。
"失路同瑕疵":又因为一样的原因被贬南蛮。
# 瑕疵:指毛病。,失路:放弃正道,比喻不得志。
"本期济仁义":我们原本期望以仁义普济众生,
# 仁义:宽厚、正直。,济:成就。
"今为众所嗤":那必然为愚蠢的人群讥笑中伤。
# 嗤:讥笑。
"灭名竟不试":我们到死也未有用武之地,
# 灭名:毁坏声名。
"世义安可支":维系正义,还有何指望。
# 支:支撑。,世义:人世间的情义。
"恬死百忧尽":死去的,当然一了百了,
# 恬:安静、安然、坦然。
"苟生万虑滋":苟活者,却忧思千万。
# 滋:生出、长。
"顾余九逝魂":我自己每晚都多次梦回长安,
# 九逝魂:《楚辞·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与子各何之":不知是否能与你同路返乡。
"我歌诚自恸":兄弟呀,我长歌当哭全然出于心灵深处的哀恸,
# 我歌诚自恸:最后二句言柳宗元与凌准二人同命也。
"非独为君悲":为国为民,并非仅仅是为你而悲伤。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关于悼亡的五言古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报国无门、理想幻灭的深切悲怆,以悲歌当哭的方式宣泄着内心郁结的愤懑之情。
2. 分段赏析
这首悼亡诗采用四段式结构展开:开篇四句“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以凝练的笔法勾勒出凌准的悲剧人生,既展现了其过人才华,又暗示了其悲惨命运。诗人通过这四句提纲挈领的诗句,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基调。第二部分,柳宗元用平实的语言回忆了好友凌准的一生。他先说了凌准的家世背景:凌准的祖先很了不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管治水的官员,后来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凌统也是他们家的先人,这位将军打仗很厉害,在江东一带很有名望。接着诗人夸赞凌准的学问。凌准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经写了一首上万字的长诗送给当时的宰相看,宰相很欣赏他的才华,就提拔他当了崇文馆校书郎。诗里说的“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就是讲这件事。凌准还写过很多书,有二十万字的《后汉春秋》,还有八万字的《六经解围人文集》。柳宗元说他“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这些称赞都是实话,不是故意说好听话。然后诗人详细说了凌准做官时的五件大事:第一件是建中初年,凌准在邠宁节度使府当掌书记,工作做得很好,大家都夸他;第二件是他去浙东当廉访判官时,关心百姓生活,惩治贪官,名声很好;第三件是因为在浙东政绩突出,被皇帝调到翰林院当学士;第四件是唐德宗去世时,其他大臣都想等三天再发丧,凌准却坚持要立即公布消息并立新皇帝,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及时公布消息稳定了局势;第五件是他在翰林院管钱粮时,办事公正,打击贪污,让那些想占国家便宜的人不敢乱来。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柳宗元让我们看到了凌准过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第三部分,柳宗元用沉痛的心情讲述了凌准最后的悲惨遭遇。“永贞革新”失败后,凌准先是被贬到四川河州当刺史。就在他去上任的路上,朝廷又改了命令,把他贬到更偏远的广东连州当司马。这一路上,凌准的母亲因为受不了儿子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伤心过度去世了。紧接着,他的两个弟弟也相继离世。可是按照朝廷规定,被贬的官员不能回家奔丧,必须按时到任。凌准伤心欲绝,整天以泪洗面,最后把眼睛都哭瞎了,身体也垮了,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世。最让人心痛的是,即便凌准已经死了,天下人还是把他当成罪人,连他的尸体都不敢靠近。他死后连个公正的评价都没有,只有一面孤零零的招魂幡和刺骨的寒风陪伴着他的坟墓。柳宗元写这些,既是为好朋友打抱不平,也是在控诉他们共同遭遇的不公平命运。这段改写保持了原文的情感基调,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讲述了凌准的悲惨遭遇。通过使用“伤心过度”、“以泪洗面”等日常用语,让这段历史故事更容易被现代读者理解。在保持原有情感力量的同时,使文本更加平实感人。第四部分,柳宗元深情回忆了他和凌准之间真挚的友谊。他们因为有着同样的理想和遭遇,成为了最知心的朋友。年轻时,他们都意气风发,想要为天下百姓做好事,成就一番事业。可谁能想到,几年的努力过后,他们的一片赤诚反而成了别人嘲笑的对象。当初的远大抱负和一生的功名,就这样全都成了泡影。最后,柳宗元写下了与好友永别的悲痛。“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这两句诗,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的哀伤。他既为死去的朋友难过,也为自己感到悲哀,一颗心在滴血、在颤抖。这不只是因为相似的命运让他感同身受,也不只是在感叹过去的遭遇。看着凌准灵前的长明灯,柳宗元仿佛在那跳动的火光中,看到了自己同样黯淡的未来。这段改写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原文的情感。通过“意气风发”、“一片赤诚”等日常用语,让这段关于友谊和命运的叙述更加平易近人。在保持原有情感深度的同时,使文本更加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冤号恸哭是其所宜,故其沥衷皆尽。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不减陈思《赠白马》之作。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哭凌员外》诗,书尽(凌)准平生。
宋范温《潜溪诗眼》
下一篇:唐·柳宗元《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