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本儒士":韦道安本是儒生,
"颇擅弓剑名":却以擅长弓剑闻名。
"二十游太行":二十岁游历太行山,
"暮闻号哭声":傍晚听见悲惨哭声。
# 号哭:一作哭泣。
"疾驱前致问":急忙驱马向前询问,
"有叟垂华缨":见老者头戴华美帽缨。
"言我故刺史":老者自称是刺史,
"失职还西京":被免职后返回西京。
"偶为群盗得":途中遭遇强盗洗劫,
"毫缕无余赢":财物散尽一丝不剩。
"货财足非吝":虽不吝惜钱财,
"二女皆娉婷":但两个女儿正当妙龄。
"苍黄见驱逐":仓促间被驱逐,
"谁识死与生":生死难料难安宁。
"便当此殒命":不如在此了结性命,
"休复事晨征":不再继续清晨远行。
"一闻激高义":听闻此事义愤填膺,
"眦裂肝胆横":怒目圆睁肝胆欲裂。
"挂弓问所往":挂起弓箭询问去向,
# 往:一作在。
"趫捷超峥嵘":矫健如飞翻越峻岭。
"见盗寒涧阴":看见盗贼聚集山涧,
"罗列方忿争":正愤怒争吵不休。
"一矢毙酋帅":一箭射杀盗贼首领,
"余党号且惊":余党惊恐号叫乱吼。
"麾令递束缚":下令捆绑俘虏,
"𬙊索相拄撑":绳索相连如柱支撑。
# 纆:一作缠。
"彼姝久褫魄":少女惊魂未定,
"刃下俟诛刑":刀下等待处决。
"却立不亲授":却退后不亲手处置,
"谕以从父行":说明是奉父命行事。
"捃收自担肩":自己背负财物,
"转道趋前程":连夜赶路不停歇。
"夜发敲石火":夜间敲石取火照明,
"山林如昼明":山林亮如白昼。
"父子更抱持":父子相拥痛哭,
"涕血纷交零":涕泪纵横染红衣襟。
"顿首愿归货":叩头请求留下财物,
"纳女称舅甥":认作女婿称对方为岳父。
"道安奋衣去":韦道安甩袖离去,
# 奋:一作旧。
"义重利固轻":道义比钱财更重。
"师婚古所病":师徒婚姻自古遭非议,
"合姓非用兵":联姻非为战事谋。
"朅来事儒术":此后钻研儒学,
"十载所能逞":十年方显真才。
# 逞:必贞切。
"慷慨张徐州":追随张徐州尽显豪情,
# 徐州: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
"朱邸扬前旌":朱门大旗迎风扬。
"投躯获所愿":投身军旅遂心愿,
# 躯:一作区。
"前马出王城":战马前导出都城。
# 王城:贞元十三年,建封来朝,道安从之。
"辕门立奇士":辕门前立奇男子,
"淮水秋风生":淮水秋风送悲声。
"君侯既即世":主君去世后,
"麾下相欹倾":部下争权乱纷纷。
"立孤抗王命":为保幼主抗王命,
"钟鼓四野鸣":战鼓震天响四方。
"横溃非所壅":叛乱如洪水难阻挡,
"逆节非所婴":忠贞不屈不沾染。
"举头自引刃":抬头举剑自刎,
"顾义谁顾形":顾念大义忘身形。
"烈士不忘死":烈士不忘赴死,
"所死在忠贞":只求忠贞留名。
"咄嗟徇权子":可叹趋炎附势者,
"翕习犹趋荣":依然争相攀附荣华。
"我歌非悼死":我作此歌非悼亡,
"所悼时世情":只为痛心世风日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两句是对主人公韦道安身份和特长的介绍。指出韦道安原本是个儒士,却又在弓剑方面颇为擅长,这一描述打破了人们对儒士文弱的固有印象,为后文他的英勇行为做了铺垫,体现出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一开始就具备了丰富性和独特性。“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两句叙述了韦道安二十岁时的经历。他在太行山中游历,傍晚时分听到了号哭声,短短十个字,便营造出一种紧张、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要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引出下文他前去查看的情节。“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此两句写韦道安听到哭声后的行动。他迅速驱马前往询问情况,见到了一位戴着华美帽带的老人,“疾驱”表现出他的急切和热心,“垂华缨”则对老人的身份进行了一定的暗示,为后面老人的身份交代埋下伏笔,也体现出韦道安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这两句是老人对自己身份和遭遇的说明。老人表明自己曾是刺史,如今失去官职返回西京,简洁地交代了老人的背景,让读者了解到他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为韦道安后续的义举提供了合理的缘由,使故事的发展顺理成章。“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两句进一步讲述老人的遭遇。他偶然被一群盗贼掳获,财物被洗劫一空,“毫缕无馀赢”极言财物被抢夺得一干二净,突出了盗贼的凶狠和老人的悲惨处境,让读者对老人的遭遇产生同情,也更能衬托出韦道安行为的可贵。“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此两句重点强调老人所担忧的并非财物的损失,而是自己两个容貌美丽的女儿的安危。“货财足非吝”表明老人对财物的豁达态度,与对女儿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女儿的情况,为故事增添了紧张感和悬念。“苍黄见驱逐,谁识死与生”两句写出老人被驱逐时的仓皇和对女儿生死未卜的担忧。“苍黄”描绘出那种慌乱的状态,“谁识死与生“直接表达出老人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紧张的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老人的痛苦。“便当此殒命,休复事晨征”这两句表现出老人在极度绝望下产生的轻生念头,觉得不如在此死去,也不想再继续赶路了。这种绝望的情绪将故事的悲剧氛围推向高潮,同时也让韦道安的出现显得更加及时和重要,凸显了他救人于危难的高尚品质。“一闻激高义,眦裂肝胆横”两句刻画韦道安听到老人讲述后的反应。他被激起了高尚的义愤,眼睛都瞪裂了,肝胆都横了起来,“眦裂肝胆横”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他的愤怒和义愤填膺,突出了他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也为他接下来的行动做了情感上的铺垫。“挂弓问所往,趫捷超峥嵘”此两句写韦道安的行动。他挂上弓询问盗贼的去向,然后敏捷地越过险峻的山路,“趫捷超峥嵘”形象地描绘出他的矫健和勇敢,不畏艰难险阻,一心去解救老人及其女儿,进一步塑造了他英勇无畏的形象。“见盗寒涧阴,罗列方忿争”两句描述韦道安发现盗贼的场景。在寒冷的山涧阴处看到盗贼们聚集在一起正在忿怒地争吵,“寒涧阴”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环境氛围,“罗列方忿争”则展现出盗贼们的混乱状态,为韦道安的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这两句写韦道安的神勇。他一箭就射死了盗贼的首领,其余的盗贼都号叫着惊恐万分,“一矢毙酋帅”突出了他高超的箭术和果断的行动,“馀党号且惊”则通过描写盗贼的反应,侧面烘托出他的英勇,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麾令递束缚,纆索相拄撑”此两句写韦道安制服盗贼后的情景。他指挥着将盗贼一个个捆绑起来,绳索相互支撑着,“麾令递束缚”表现出他的指挥才能和有条不紊“纆索相拄撑”则形象地描绘出捆绑盗贼时的场景,体现出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果断。“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两句描绘老人女儿的情况。她们早就吓得失魂落魄,在刀刃下等待着被处决,“久褫魄”强调了她们恐惧的时间之长,“刃下俟诛刑”则突出了她们处境的危险,让读者为她们的命运捏一把汗,也更能体现出韦道安解救她们的意义重大。“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这两句写韦道安解救二女后的举动。他退后站立不亲自接触她们,而是告诉她们跟随父亲一起走,“却立不亲授”体现出他的正直和守礼,尊重女性的尊严,“谕以从父行”则表现出他考虑周全,让二女回到父亲身边,保障她们的安全。“捃收自担肩,转道趋前程”此两句写韦道安收拾财物自己担在肩上,然后转向道路继续前行。“捃收自担肩”表现出他的勤劳和负责,不贪图财物,而是帮助老人收拾好东西,“转道趋前程”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一行人继续赶路,也暗示着事情逐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两句描绘夜晚赶路时的情景。他们在夜晚出发,敲石取火,山林被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明亮,“夜发敲石火”写出了他们赶路的辛苦和艰难,“山林如昼明”则通过描写火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同时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环境背景。“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这两句写老人和女儿团聚后的场景。父子(女)相互拥抱在一起,泪水和鲜血纷纷落下,“更抱持”表现出他们团聚时的激动和喜悦,“涕血纷交零”则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他们情绪的激动,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韦道安的感激之情。“顿首愿归货,纳女称舅甥”此两句写老人为了感谢韦道安,愿意归还财物并想把女儿许配给他,称他为舅甥(古代表示亲近的关系)。“顿首”表现出老人感谢的诚意和急切,“愿归货,纳女”则通过具体的行为,突出了老人对韦道安的感恩之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韦道安行为的高尚,让老人愿意以如此丰厚的回报来感谢他。“道安奋衣去,义重利固轻”这两句刻画韦道安的高尚品质。他挥袖离去,认为义比利更重要,所以轻视财物和美女的回报,“奋衣去”形象地描绘出他的洒脱和果断,“义重利固轻”则直接点明了他的价值观,突出了他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此两句是对婚姻的一种议论。指出通过武力获取婚姻在古代是被诟病的,结亲不应该依靠武力,这两句诗与前文韦道安拒绝老人纳女的情节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韦道安行为的正当性和高尚性,也体现出诗人的价值观和对婚姻的看法。“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这两句写韦道安后来从事儒术,经过十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朅来”表示后来,“事儒术”点明他的经历,“十载所能逞”说明他通过努力学习儒术,终于能够有所作为,为后文他辅佐张建封做了铺垫,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形象。“慷慨张徐州,朱邸扬前旌”此两句写韦道安在徐州辅佐张建封的情景。他意气风发地辅佐张建封(徐州节度使),在华丽的官邸前扬起旌旗,“慷慨”表现出他的意气风发和豪情壮志,“朱邸扬前旌”则通过描写华丽的官邸和扬起的旌旗,展现出他在张建封麾下时的荣耀和地位,突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施展。“投躯获所愿,前马出王城”这两句写韦道安投身辅佐张建封,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骑着马走在前面出了王城,“投躯获所愿”表明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前马出王城”则形象地描绘出他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地踏上新的征程,进一步强化了他积极向上的形象。“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此两句描绘韦道安在张建封的军营辕门站立,淮水边上秋风萧瑟,“辕门立奇士”突出他作为奇士的形象和在军营中的地位,“淮水秋风生”则通过描写淮水边上的秋风,营造出一种肃杀、豪迈的氛围,烘托出他的英勇和豪迈之气,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局势和环境。“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这两句写张建封去世后,他的部下之间相互倾轧。“君侯既即世”交代了张建封的去世,“麾下相欹倾”则生动地描绘出部下之间的矛盾和混乱,为后文韦道安的行为做了背景铺垫,突出了他在这种混乱局势下的艰难处境。“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此两句写韦道安为了拥立遗孤而违抗王命,军营中战鼓声响彻四野,“立孤抗王命”表现出他的忠义和勇气,为了维护正义和忠诚,不惜违抗王命,“钟鼓四野鸣”则通过描写战鼓的声音,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突出了局势的严峻和他面临的巨大压力。“横溃非所壅,逆节非所婴”这两句是对局势的一种认识。意思是说局势已经像洪水泛滥一样无法阻挡,违背节义的事情也不是他所能承受的,“横溃非所壅”表明他对局势的清醒认识,知道无法挽回,“逆节非所婴”则体现出他坚守节义的决心,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举头自引刃,顾义谁顾形”这两句写韦道安最终举刀自杀,他只考虑义,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和形体,“举头自引刃”描绘出他自杀时的悲壮场景,“顾义谁顾形”则直接点明了他的行为动机,突出了他为了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精神,使他的形象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此两句是对韦道安的高度评价。指出真正的烈士不会忘记死亡,而他所为之死的是忠贞的品质,“烈士不忘死”肯定了他作为烈士的身份,“所死在忠贞”则明确了他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了他的忠贞精神,使读者对他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这两句是对那些追逐权力的人的批判。感叹那些追逐权力的人,还在急忙地追求荣华富贵,“咄嗟”表示感叹,“徇权子”点明这些人的本质,“翕习犹趋荣”则描绘出他们急切追求荣华的样子,与韦道安的忠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这种不良世风的批判。“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此两句点明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目的。诗人说自己写诗不是为了哀悼韦道安的死,而是为了哀悼当时的世态人情,“我歌非悼死”先否定了单纯哀悼死亡的目的,“所悼时世情”则明确指出真正的意图,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从对个人的哀悼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 有景(“山林”句下)。此乃大圣贤、大菩萨也。安得仅以仁人义士目之(“道安”二句下)。惜哉(“举头”二句下)。天下有如此奇人,所谓廉颇、蔺相如千载下犹凛凛有生气。此等诗真可廉顽立懦。
清黄周星《唐诗快》
# 点染都有生色,于条畅中具见筋骨(“眦裂”句下)。
《韩柳诗选》
# 此诗亦非河东本色。
清吴震方《放胆诗》
# 子厚有良史之才,即以韵语出之,亦自须眉欲动。如叙韦道安毙盗辞婚事,生气凛凛。吾尤喜其“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语甚典雅。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毙群盗为勇士,辞师婚为义上,后顾义引刃,又为忠贞之士矣。非柳州表扬之,道安几于湮没。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子厚为《韦道安》诗,叙致详赡,篇法高古,可当韦生小传。白傅讽谕诸篇,有此笔力否?“疾驱”二字便有高义在(“疾驱”句下)。已透下“刺史”(“有叟”句下)。以上述叟之言,“晨”字从上“暮”字来(“言我”十句下)。不曰奋身,乃曰“挂弓”,趁势插人,捷甚(“挂弓”句下)。指太行(“赵捷”句下)。谓所掠货财(“见盗”二句下)。前已提出“挂弓”,便可直入(“一矢”句下)。“递”字好(“麾令”句下)。诗意将为彼姝解缚,句中只言被缚,下一“久”字,是毙贼后始见彼姝情景也。其不为贼污,不白而义白见,笔力高绝(“纆索”三句下)。达礼之言,是儒士本色(“却立”二句下)。)。字字有根节(“捃收”二句下)。“敲石火”,“如昼明”,即女子夜行以烛义。若男子黑夜从行,当别叙一番情景。“夜发”与上“晨征”、“暮闻”一线(“夜发”二句下)。“所能”谓弓剑也。双收正与起应。前案已结,此下别举一事,见韦终蹈义死也。截然两段,不用联络,而气脉自相灌输(“师婚”四句下)。五字有生气,有馀情。入张侯即世,亦步骤从容(“淮水”句下)。“儒士”、“奇士”、“烈士”,俱篇中着眼字(“举头”四句下)。结处只叹死义为难能,不更挽毙盗事,足见末段为馀波耳(“咄嗟”四句下)。右诗第三句(按即“二十游太行”)标韦之年,见年少勇能歼盗,彼父亦以年少愿纳女,且见女娉婷,拒以师婚,在年少尤为义举。既勇且义,所以投躯幕府,至死不变也。通篇具史公义法,而此句与《贾谊传》“年十八”、“年二十馀”正同。若四十、五十,事可书,年不足称已。
清乔亿《剑溪说诗又编》
# 此诗自当以不从逆为重,而诗意在序其侠勇,则宾上难分,虽妙手不能合法(“君侯”二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下一篇:唐·柳宗元《行路难三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