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gǎ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jīn
fēng
wàn
jìn
shù
chuāng
qiū
yǐng
hán
yǎn
chái
mén
míng
yuè
xià
lèi
liú
xiāng
mèi
lán
gān

译文

秋风刮过万里,心中的思念哪里有尽头,临窗的玉树,在秋夜中影子透着寒意。在明月的照耀下,独自关上柴门,泪水流湿衣袖,倚靠在栏杆上。

逐句剖析

"金风万里思何尽":秋风刮过万里,心中的思念哪里有尽头,

# 金风:秋风。

"玉树一窗秋影寒":临窗的玉树,在秋夜中影子透着寒意。

"独掩柴门明月下":在明月的照耀下,独自关上柴门,

"泪流香袂倚阑干":泪水流湿衣袖,倚靠在栏杆上。

# 阑干:即栏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感》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七言绝句。主题围绕女性怀人念远之情与悲秋之感展开,内容或是杜牧对闺中的思念,或是描绘一位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形象。写作上,通过“金风”“玉树”等景象营造氛围,情景交融。首句写秋风引发无尽思念,次句以窗边玉树秋影渲染寒意,后两句刻画女子在明月下掩门倚栏流泪的画面,尽显哀愁。此诗以简洁的笔触,将情感与秋景巧妙融合,细腻地传达出深沉的思念与悲秋情绪,虽篇幅短小,却韵味悠长,体现出杜牧诗歌善于抒情与营造意境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秋思怀人诗。描绘了在金风万里的时节,诗人心中思绪无尽,透过窗户看到玉树在秋影中透着寒意。明月下,诗人独自掩上柴门,倚着栏杆泪流满襟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秋夜中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内心深处无尽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金风”对“玉树”,“万里”对“一窗”,“思何尽”对“秋影寒”,词性相对,句式整齐,对仗极为工整,且无雕琢痕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双关:“金风万里思何尽”中的“万里”,既指秋风从遥远的地方吹来,又暗示思念之情绵延万里,具有双关意味,使诗句蕴含更加丰富的意蕴。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金风”“玉树”“秋影”“明月”等景物,将思妇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借这些秋景抒发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以及内心的孤寂之感,情景交融。对比:前两句描绘白昼或黄昏时人物在室内的情景,后两句展现夜晚人物在室外的场景,通过时空的对比,体现出思妇思念的长久与心绪的烦乱。

3. 分段赏析

《秋感》第一句“金风万里思何尽”,“金风”点明时节为秋,“万里”不仅形容秋风来自远方,更写出思念的悠长无尽,一语双关,富有韵味。此句从听觉和心理感受出发,展现出秋风引发的对远方之人的浓烈思念,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第二句“玉树一窗秋影寒”,描绘了思妇倚窗所见之景,窗前玉树投下的秋影,给人以寒冷孤寂之感。“寒”字既写秋影带来的视觉感受,又暗示思妇内心的凄凉,借景抒情,将思妇的孤独融入秋景之中。第三句“独掩柴门明月下”,点明时间从白昼或黄昏转为夜晚,人物从室内走到室外,“独”字突出思妇的孤单寂寞,“掩柴门”的动作,体现出她内心的落寞与惆怅。第四句“泪流香袂倚阑干”,进一步刻画思妇的形象,她倚靠着栏杆,泪水湿透衣袖,生动地表现出其思念之深、痛苦之切。这两句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出思妇因思念而坐立难安、思绪烦乱,以及对远方之人执着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赠张祜》

下一篇:唐·杜牧《忆齐安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