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huái
怀
zhōng
cháo
wǎng
huá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píng
shēng
shǎo
chén
āi
wéi
chén
zhōng
shì
huí
zhū
jiǔ
cán
guān
jiè
bái
hái
tàn
lǎo
jiāng
lái
zhī
shì
nán
qīng
jìn
shì
jūn
mén
kāi
xiāo
hàn
duō
tóng
xué
bàn
lián
tóu
jiǎo
jìn
qīng
cái

译文

一生自许很少沾染世俗尘埃,可在官场尘俗中,当初的意气自然消退。佩戴朱绂已久,常惭愧这官职不过是朝廷暂借,满头白发频生,不禁感叹衰老已渐渐来临。要知道世间的道路难以轻易前行,又哪里是君主的大门不肯敞开呢。朝廷里有多少当年的同窗好友,可惜他们一个个都崭露头角,成为了卿相之才。

逐句剖析

"平生自许少尘埃":一生自许很少沾染世俗尘埃,

# 自许:自己称许自己。

"为吏尘中势自回":可在官场尘俗中,当初的意气自然消退。

"朱绂久惭官借与":佩戴朱绂已久,常惭愧这官职不过是朝廷暂借,

# 朱绂:红色的朝服。

"白题还叹老将来":满头白发频生,不禁感叹衰老已渐渐来临。

# 题:一作头。

"须知世路难轻进":要知道世间的道路难以轻易前行,

"岂是君门不大开":又哪里是君主的大门不肯敞开呢。

"霄汉几多同学伴":朝廷里有多少当年的同窗好友,

# 霄汉:本指云霄、天河,此处是比喻当年的同学、友伴多在朝中身居高位,如在霄汉一般。

"可怜头角尽卿材":可惜他们一个个都崭露头角,成为了卿相之才。

# 卿材:公卿之材。,头角:头顶左右之突出处。常以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可怜: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怀寄中朝往还》是唐代诗人杜牧在中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被收录在《杜牧诗选》等典籍中,体现了晚唐士大夫群体面临的政治难题和思想上的矛盾。全诗以自我叙述的方式展开,首联说自己自夸品行高洁却陷入官场的矛盾之中;颔联通过“朱绂惭官”“白头叹老”等表述,坦率地说出自己虚度光阴的愧疚;颈联用“世路难轻进”暗指仕途充满危险,还隐晦地讽刺君主在用人方面不够公正;尾联将自己与同辈的显赫发达进行对比,含蓄地批判了朝廷的风气。诗中采用委婉曲折的写作手法,通过自身的仕途困境和同辈的不同境遇对比,揭露了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存艰难,诗中自嘲里包含的政治讽刺,拓宽了寄怀类诗歌的抒情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书怀寄中朝往还》创作于他仕途在外地辗转的时期,借着给朝中旧友寄信抒发思念的机会,表达了在官场经历升降沉浮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怀诗。借寄语朝廷的契机,通过自述仕途困境、同侪显达的对比景象,写出了内心的悲凉心境、不平之感与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尾联“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将自身仕途困境与同侪“霄汉显达”“尽为卿材”的境遇相对照。自身“朱绂惭官”“白头叹老”的失意,与同辈身居高位的得意形成鲜明反差,以同辈的显达凸显自身的落魄,隐晦批判朝堂用人不公的风气,强化了宦海沉浮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开篇直抒胸臆,写出心境与现实的矛盾。“平生自许少尘埃”表明自己向来以不沾染世俗尘埃自许,凸显内心的清高;“为吏尘中势自回”则说踏入官场后,在世俗的纷扰中,这种清高自然受到冲击,“势自回”三字道尽身不由己的无奈,开篇便奠定了怀才不遇的基调。颔联“朱绂久惭官借与,白题还叹老将来”,续写为官的愧疚与时光的感慨。“朱绂”指官服,“久惭官借与”写出长期担任官职却自觉有愧,仿佛官职是借来的一般,显对自身政绩的不满;“白题”指白发,“还叹老将来”则感叹年华老去,将仕途的失意与岁月的流逝结合,更添怅然。颈联“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由个人境遇转向对世路的思考。“世路难轻进”直言世道艰难,难以顺利前行,点出仕途坎坷的现实;“岂是君门不大开”以反问的语气,看似说并非朝廷大门不敞开,实则暗含对官场黑暗、晋升艰难的愤懑,语气委婉却情绪强烈。尾联“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以对比收束,抒发复杂情感。“霄汉”指朝廷高位,“同学伴”“尽卿材”写出昔日同窗大多身居高位、成为栋梁之材;“可怜”二字看似赞叹,实则暗含自身与他人境遇的对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失落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沉而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新柳》

下一篇:唐·杜牧《访许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