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摇风晓色新":新柳在清晨的微风中无力摇曳,呈现出清新的姿态,
"细腰争妒看来频":它那细腰般的枝条惹人频频观看,仿佛在相互争妒。
# 妒:嫉妒。,细腰:纤细的腰身。此处借指美女。
"绿阴未覆长堤水":绿色的树荫还未能覆盖长堤的水面,
# 覆:覆盖。
"金穗先迎上苑春":柳花却已率先迎接上苑的春天。
# 上苑:供帝王游玩、打猎的园林。,金穗:金黄色的柳穗。
"几处伤心怀远路":在许多地方,伤心的人想着远方的道路,
"一枝和日送行尘":新柳的一枝在雨中为远行的人送行情。
# 和日:细雨。日:一作雨。
"东门门外多离别":东门之外有许多的离别场景,
# 东门门外:指长安东面,附近有霸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地,且多折柳赠别。
"愁杀朝朝暮暮人":让那朝朝暮暮在此离别的人愁苦不已。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兼送别诗。借描绘新柳的形象以及东门折柳送别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展现出浓浓的离别之愁。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细腰”运用典故,原指女子体形纤细,在此处形象表现出柳条的纤细柔弱,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拟人:“细腰争妒看来频”赋予柳条“争妒”的人的情感和动作;“金穗先迎上苑春”中“迎”字将柳花拟人化,让其具有迎接春天的动作,生动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使语言更形象。“一枝和雨送行尘”里的“送”把柳条当作人,伴着细雨为远行的人送行,强化了不舍之情。对比:“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将新柳尚未能覆盖长堤之水的状态,与柳穗先迎接上苑春天的情景作对比,突出新柳在春天到来时的独特姿态。寓情于景:“一枝和雨送行尘”,将细雨和柳条两个意象交融,通过描写柳条伴着细雨为远行的人送行的景象,烘托出忧伤的气氛,把离别时的不舍与忧愁之情融入到景色之中。借景抒情:“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诗人描绘了新柳在清晨微风中柔弱摆动、尚未枝繁叶茂却抢先迎接春光的景象。表面上是在写新柳的姿态与生机,实则借这充满生机的春景,传达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同时为后文抒发离别愁绪做情感铺垫,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氛围,为情感转折蓄势。情景交融:“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诗人将细雨中柳条为远行之人送行的画面,与人们离别时的伤心、因离别而生的长久愁绪相互交融。细雨、柳条的景象渲染出忧伤氛围,而人们的离别之愁又赋予了景物情感色彩,使景中含情,情因景显,深刻地展现出离别的无奈与哀愁。
3. 分段赏析
首联“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诗人以细腻笔触刻画新柳形象,“无力”精准勾勒出新生柳条在风中摇曳时的娇弱之态,仿佛不堪微风的吹拂,尽显其柔嫩。“细腰”运用典故,将柳条比作体态纤细的女子,不仅生动展现出柳条的纤细柔美,更赋予其一种婉约的风姿,引发读者丰富联想,同时巧妙呼应标题“新柳”。从语言风格来看,这两句诗简洁而生动,用词精准,寥寥数语便将新柳的独特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颔联“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从内容主题上,“绿荫未覆长堤水”这一描述明确点出此时柳条尚处于生长初期,枝叶还不够繁茂,无法完全覆盖长堤边的水面,进一步强调了“新柳”之“新”。而“金穗先迎上苑春”中,一个“迎”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新柳当作充满活力的迎接者,生动地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仿佛新柳在急切地宣告春天的到来,使诗句充满了灵动的气息,也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的基调,同时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做了铺垫。颈联“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在表达技巧上,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离别的忧伤融入细雨和柳条的景象之中。“几处伤心怀远路”直接点明人们在离别时的伤心之情,而“一枝和雨送行尘”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一枝柳条在细雨中为远行之人送行的画面跃然纸上。“送”字采用拟人,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它也在为行人的离去而不舍。“行尘”借指远行之人,细雨和柳条这两个意象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忧伤的氛围,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哀愁。尾联“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从内容主旨角度,诗人在此直接抒发感慨,指出东门门外是人们频繁离别的地方,“多”字强调了离别在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场景,几乎无处不在,这是人生无法逃避的无奈。“愁杀朝朝暮暮人”则生动地描绘出离别所带来的思念之情,让无数人陷入深深的忧愁与寂寞之中。“愁杀”一词更是将这种忧愁的程度推向极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们在离别后的痛苦与煎熬,以及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同时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自身对离别的深刻体悟和内心的惆怅。整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借新柳之景抒发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染与思考。
上一篇:唐·杜牧《金谷怀古》
下一篇:唐·杜牧《书怀寄中朝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