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péi
zhèng
wéi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wéi
huā
lài
jiā
jiā
nǎo
shā
rén
绿
zūn
suī
jìn
bái
hǎo
jīn
chūn
shí
jiǎo
gōu
téng
zhī
yǎn
xīn
shí
zhàn
cóng
zhú
tóu
dài
xiǎo
jīn

译文

韦曲这里的花开得如此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让人心动至极。杯中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刺得眼使我眼前一新。感慨我什么时候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逐句剖析

"韦曲花无赖":韦曲这里的花开得如此可爱,

# 无赖:本意是指人的行为多诈狡狯,此处是用反语,形容春花盛开,好像有意撩逗人们,与人纠缠不休的样子。《汉·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注“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家家恼杀人":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让人心动至极。

# 恼杀人:亦用反语,实则非常喜爱。亦作“恼煞”。犹言恼甚。杀,语助词,表示程度深。

"绿尊虽尽日":杯中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

# 虽:自注:一作须。,绿尊:亦作“緑樽”,酒杯。

"白发好禁春":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 好禁春:亦用反语,实谓禁当不住春天。禁,一作“伤”。

"石角钩衣破":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

# 石角:《仇池记》石角外向。

"藤枝刺眼新":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刺得眼使我眼前一新。

# 刺眼:惹人注意。这里指藤枝在春天里长出惹人注目的新绿。,藤枝:一作“藤萝”,一作“藤梢”。自注:一作萝,一作梢。

"何时占丛竹":感慨我什么时候也能够住在竹林里,

# 占:占有,占据。这里指买一处园林。

"头戴小乌巾":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 小乌巾:隐居者常戴的便帽。《南史》:“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作为杜甫的五言律诗佳作,通过韦曲春景的描摹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归隐之思。首联以俗语入诗,运用反语强化心志,在豪放跌宕的笔触中暗藏人生感慨;颔联进一步铺陈首联意境,虽值春光明媚之际,诗人却因年华老去、不复少年游兴而心生无奈,面对盎然春色竟生怅然若失之叹;颈联看似书写寻幽之趣,实则暗含讥刺之意,在反语修辞间展露对世事的冷眼旁观;尾联以设问收束,借"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之语,将渴望归隐林泉、寄身竹篁的夙愿化作余韵悠长的叩问。全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勾勒韦曲胜地之幽致,在山水风物的点染中,将诗人超脱尘俗、追慕隐逸的高洁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一说是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春,时杜甫在长安集贤院待制候职,长期未获实授官职,内心苦闷。虽常陪贵族子弟宴饮游乐,却始终怀有仕途未卜之忧。此时诗人仍对仕进抱有一丝希望,试图通过友人举荐或效仿“终南捷径”谋求政治出路。此次陪同驸马郑潜曜游览韦曲期间,触景生情写下组诗。 一说认为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春,时任左拾遗的杜甫因受朝中排挤,仕途困顿,常借游览曲江排遣忧思,其间游历韦曲时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韦曲宴游场景与内心隐逸之思的对照,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及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2. 写作手法

拟人: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诗人将春花拟人化,以“无赖”形容其顽皮之态,表面写春花惹人烦恼,实则通过反语表达对春景繁盛的喜爱。这种拟人化的反衬手法,既生动刻画了春花的烂漫,又含蓄传递了诗人赏春的欣喜之情。虚实结合:尾联“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通过虚写手法构建诗意空间。前六句实写宴游场景:宴饮中的绿酒白发,石角钩衣的具象刻画,藤梢刺目的感官刺激,皆为眼前实景;尾联却突然转入虚境想象,用竹林乌巾的隐士形象与当下宴游形成对照。这种虚实相生的结构正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的写法,以虚境拓展诗意维度,使归隐之思如淡墨般在实景中晕染开来,倍增含蓄蕴藉之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运用俗语,以“花无赖”来形容花朵的俏皮可爱,正显其生动有趣;而“恼杀人”则反衬出诗人对春光的无限喜爱,这种以反言表达深情的手法,显得豪放不羁、跌宕起伏。颔联进一步阐释首联之意,指出韦曲的春色正浓,正是赏玩春光的大好时节。然而,诗人却已白发苍苍,青春不再,昔日的游兴也随之消逝。面对这满园春色,诗人不禁感慨万分,用“白发好禁春”这句反语,透露出自己因年老体衰而无法尽情享受春光的无奈。由此可见,“花无赖”与“恼杀人”皆是诗人感叹衰老之情的流露。颈联转而描绘寻幽探胜的情景,却以贬斥的口吻述说。石角勾破了衣裳,藤枝刺伤了眼睛,似乎一切都不尽如人意。然而,实则是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四处游览,新绿柔条让他眼前一亮。只因行走匆匆,才不慎“石角钩衣破”。这些看似贬低的言辞,实则是诗人极度喜爱的反语,表达了痛并快乐着的复杂情感。尾联则以问句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询问何时才能占据那片丛竹之地,头戴乌巾,悠然自得地生活。这既是对绝尘归隐情怀的抒发,也是对现世纷扰的超脱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须尽日”,当对以“好禁春”。言既老矣好禁,奈春而行乐也。“不禁春”,则对以“虽尽日”。言虽有尽日之酒,而老人却不禁春思也。

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 无赖者,无聊赖,犹言无意思也。“白发好禁春”一句有风味。末联言亦欲得佳境而隐也。

元董养性《杜工部诗选注》

# 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明王嗣奭《杜臆》

# 起处数语,意经几折,花本可爱,而反若恼人者,以少年之意气犹存,而老去之筹怀莫展,不觉对酒伤情耳。按此诗所云,若以二语括之,即“剑南春色浑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再以一语该之,即是“胜绝警身老”。大旨只在“白发禁春”四字。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平日本是一肚不合时意思,是日陪郑至韦曲,却是更忍不得。不觉颓然放口,借花痛骂。试思花有何“无赖”,且何至“家家无赖”?先生自年老官卑,不蒙诸公之所齿录,因而恃老放颠,全不顾人耳目,纵笔遂作此二句十字。先生可谓“无赖”之至也。绿尊必须尽日,不尔者,白发那好禁春耶?悉是无赖语,笔态狂甚也。“钩衣”“刺眼”,不是好语,殆极刺之也。既尔我却奈何与之争哉?“丛竹”“乌巾”,先生将去矣。石,比磬固久据;藤,比攀缘新进。先生好诗,不应入尔许恶解,然终不知是何语,即心头不肯置。相其“钩破”“刺新”等,悉非好事。且下紧承“何时”二句作结,正见老大不耐耳。

清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

# “禁”,犹耐也。年老伤春,须酒销遣,故三四云云。八即角巾野服之意,妙在押句浑峭。

清黄生《杜诗说》

# 首章,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上四,惜花之情反言以志胜。下四,寻幽之意托言以寄慨。时盖献赋不遇,有感而发欤?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见花之繁,见赏花者之盛,转觉搅动春愁,故曰“无赖”,曰“家家恼杀”。后四,遁世之思也,曰“钩衣”“刺眼”,景物若为之勾引者。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爱极而翻曰可恼,犹词曲家所谓可憎人也。花之无赖,至于家家可恼,则春之难禁甚矣,况以白发禁之乎?惟绿樽尽日,庶几白发可禁耳。上下只是一意,但前四反言之,后四正言之耳。顾注:花比繁华,竹比隐逸,故公恼花而喜竹。一何可笑!

清边连宝《杜律启蒙》

# 此首全是反言以见其佳胜。朱注:“禁”,犹言“禁当”之“禁”。言我已白发,无奈此春何,即上“恼杀人”意。二句言老畏见春,惟是痛饮以消愁耳。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其一》

下一篇:唐·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