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识浮生理":容易认识到人生的道理,
"难教一物违":难以让任何一个事物违背自然规律。
"水深鱼极乐":水很深的时候鱼儿非常快乐,
# 极乐:非常快乐。
"林茂鸟知归":树林茂密时鸟儿知道归巢。
# 林茂:林中树木生长得很茂盛。
"吾老甘贫病":我已经年老,甘愿承受贫穷和疾病,
# 吾:一作衰。
"荣华有是非":荣华富贵往往伴随着是是非非。
"秋风吹几杖":秋风吹拂着我的几案和手杖,
"不厌此山薇":我并不厌烦这山中的薇菜。
# 此:一作北。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隐逸生活为题材,通过“鱼乐深水”“鸟归茂林”的自然景象,阐发“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哲理。诗中“甘贫病”“厌荣华”等句,既抒写诗人晚年安贫乐道的心境,亦暗含对世俗是非的批判,展现了杜甫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哲思的创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对比:“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将自己甘愿安于贫病的老年生活,与荣华富贵所带来的是是非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选择和对荣华背后复杂是非的摒弃。托物寓理:“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通过描写水深处鱼儿快乐,林木茂盛处鸟儿知道归巢,借自然之景蕴含着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的道理,进而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秋野五首(其二)》首联“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诗人开篇就发表议论,说人生的道理容易认识到,但是世间万物都难以违背自然的规律,为整首诗奠定了哲理的基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规律的思考。颔联“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描绘了水深处鱼儿自由自在地嬉戏,显得十分快乐,林木茂盛的地方鸟儿知道归巢。这一联借自然之景进一步说明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符合首联所说的自然规律,同时也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颈联“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诗人表达了自己已经年老,甘愿承受贫病的生活,认为荣华富贵虽然看似美好,却伴随着很多是是非非。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一种选择和态度,宁愿安于平淡也不愿卷入荣华的是非之中。尾联“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描写了秋风吹拂着几杖,诗人却并不厌烦这山中的薇菜。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场景,体现了诗人在山野生活中的满足和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秋野五首(其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旷悠远。全诗将议论、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通过对比与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现了杜甫晚年历经离乱后返璞归真的心境,情感深沉而不失超脱。诗中“水深鱼极乐”一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凝练概括,亦暗含对人生归宿的哲理思考。“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整首诗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思考融合在一起,读来耐人寻味。
# “易识浮生理……林茂鸟知归。”夫生理有何难识?观鱼鸟则可知矣,鱼不厌深,鸟不厌高,人岂厌山林乎?故云……此子美悟理之句也。杜子美作诗悟理,韩退之学文知道,精于此故尔。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或问“吾老”系单字,“荣华”是双字,亦可对否?曰:在老杜则可,若我辈且当作“衰老甘贫病”,然不如“吾老”之语健意足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子美《秋野》诗:“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此适会物情,殊有天趣。然本于子建《离思陚》:“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二家辞同工异,则老杜之苦心可见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
# “荣华有是非”而自甘贫病,亦见道语也。……甘贫病,则自得其得,其乐不减于鱼潜渊、鸟归丛矣。
明王嗣奭《杜臆》
# 冯班:“吾”字实是不妥……何必以其出自老杜,即以为妙而曲为之讳哉?纪昀:可则可,不可则不可,安在老杜独可?此种纯是英雄欺人。末数语却是。纪昀:后四句亦近浅直,起二句却似宋人。无名氏(乙):见道之言。
《瀛奎律髓汇评》
# 用庞公语,得委运之旨,与《遣兴》篇不同。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首句提出正意,另作一顿,乃下半首之根。次句引入喻意,鱼鸟藏身,正物性难违处,即投老“山薇”影子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